在散文的河流里凝望故园乡愁与文化乡愁
在故园乡愁与文化乡愁的双重凝视中,作者深情、细致地书写了人的精神和外部世界。

内容简介

李晓君,本名李小军,生于1972年,江西莲花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初写诗歌,现以散文创作为主,兼及书法。作品见于《十月》《钟山》《大家》《人民文学》等杂志等。江西省作家协会第五、六届副主席。出版《暮色春秋》《昼与夜的边缘》等散文著作7本。

李晓君散文集《暮色春秋》近日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在故园乡愁与文化乡愁的双重凝视中,作者深情、细致地书写了人的精神和外部世界。在南方情调的叙述中,作者从草木山川、岁月山河的葱茏和寥廓中,表达人的存在、情性与思悟。

作者在深入中国文化传统的同时,致力于文体的新意与时代性,文笔克制而丰饶,温情而冷峻。

我曾经梦想成为一个画家。整个求学阶段,都在做画家梦。用身边随处可见的纸———课本、作业本、草稿纸,以及废报纸,只要见到有空白处,便会手痒,其结果是,那片窄小的空间,很快被混乱的线条和歪曲的形象所占据。我的书本和作业本,一度成为同学争相翻阅的对象。

一部分老师,对我怀有不求上进的不满和剑走偏锋的遗憾。也有少部分老师欣赏我的“才华”,认为我与众不同,会有不错的未来。

我对自我本质的认识,在当时无法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因此对自我的评价不高,概因受到世俗评判的左右。我对兴趣爱好———怀有极度的诚恳和执著,不单是绘画,对其他也是如此。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也曾写到少年时代迷恋画画,在绘画和初恋的双重狂热中,将忧郁———他称之为“呼愁”———融入一座古老的城市。最后,他对母亲说:

“我不想当画家,我要成为作家。”

每位有过相同经历的作家,读到此,内心应都会怦然一跳。帕慕克先生将对绘画的梦想,放进了小说中———《我的名字叫做红》《黑书》《白色城堡》。

文学和绘画的关系似乎具有天然的血源性。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对这两个领域的涉足,纯然出于一种无意识的选择,但因沐浴文学和绘画的双重恩泽,内心感到充盈和幸福。

一个散文写作者,很难说是个完整意义上的作家。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诗歌一直是传统文学中最中坚的部分。散文则通常是学者、诗人们的业余爱好。中国古代的散文家,一般来说,同时也是个诗人、或者书法家、画家之类。

对我而言,散文把我带到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空间,一片南方雨声稠密、丘陵起伏、村镇掩映的地带。散文就像一条河流,既可以打捞历史的残骸,也可以照见现实的倒影。

我总认为,好的散文极具兼容性和扩展性。它可以模糊小说、诗歌、戏剧的边界。它既可以充分满足一个人对历史、现实的述说,也可以驱策情感之笔任意游弋,甚至可以满足对“虚构”的热情,去编织可能的生活,还原沉睡在发黄纸片背后的“真实”。散文可以保留生活热腾腾的气息和清晰的纹理,它的平易朴实是诗歌的虹光落入湖水的沉静和淡泊。(李晓君)

名家说李晓君

李晓君几乎放弃了当今散文作者最感兴趣的一些题材,比如惯见的历史文化大散文,或近年热起来的红色文化大散文,也没有直写底层、打工、移民潮,或重大社会事件,或大都市的喧嚣,而是进入相对沉静的审美化抒写。他后撤了一步,甚至是后撤了一大步,精心回味和营造着自己心中诗意的乌托邦。原来,作者着重写的不是“变”而是“不变”,不是“速度”而是“定格”。作者试图建构一种属于自己内心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有点像是在看“默片”和“哑剧”,作者崇尚无言之美和距离之美,故意模糊纪实与虚构的界限。

———雷达(著名文艺评论家)

散文也许是最不拘一格的文体,几乎到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地步,可是为了方便起见,我们还是习惯性地将它划分为什么抒情散文、历史散文、学者散文、思辨性散文之类。因此,关于李晓君的散文,我们也不妨命名一下,称之为“诗意化的散文”。李晓君的散文确实有梦一样的气质。而在中国当代散文界,这似乎是一种新的刚刚出现不久的类型,与五四后期那种比较古典的梦幻散文的气质比如何其芳的《画梦录》那样的也有所不同。

———李少君(著名诗人、作家,原《天涯》杂志主编,现《诗刊》杂志副主编)

李晓君在回忆自己的青春时,对它没有谴责,尽管它是那么的枯寂、荒凉、甚至有些残酷,与年轻人的渴望背道而驰。即使对于最深刻的伤痛,也是从容不迫地娓娓道来,许多旧事,都慢慢脱离了原有的意义,而转化为新的意义,在他笔下,所有的小人物,都“具有世俗的温度和可以原谅的缺点”。

———祝勇(著名散文家、学者)

李晓君的散文笔法细密,节奏舒缓,有一种自我的定力和清寂的风格。

———王彬(著名作家、学者,原鲁迅文学院副院长)

李晓君的追忆是发现者的追忆,在他的笔下,幽深的人性在符号化的时代生活中若隐若现。

———汪惠仁(《散文》杂志主编)

李晓君的创作经过悉心探索和自觉蓄势,于近年来进入了喷发和收获季节。作家将广泛的人文资源占有和细致的“田野考察”方式结合起来,同时借鉴小说、诗歌、地方志等多种表现手段,写出了建立在生命记忆之上的散文新作。这些作品不单情致深沉、文笔秀雅,而且承载了丰沛的生活细节与大量的历史信息,具有从生活一隅认识一个时代的深远意义。

———古耜(著名文艺评论家,原《海燕·都市美文主编》

李晓君就是一个在“辞章”上不同凡响的散文家。其语言细腻唯美,而又能状物准确,于对象的色调尤见敏感;天性中的感伤气质和梦幻情怀近于秦少游和晏叔原,使得文字中流淌着一种空灵柔曼的诗意;其章法舒缓迂回,从容有致,如赣山间时现时隐的长流,虽清澈但不能轻易一览全貌,深得文章掩映之妙。

———马笑泉(青年小说家、湖南文坛“五少将之一)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