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祖父孙 三代出作家
在吉水县尚贤乡秧塘村,有这样的祖父孙三代,都有文章在省市级刊物发表。

刘岗云、刘会然、刘友晴祖孙三代

     

刘会然出版的部分专著   

编者按:

在吉水县尚贤乡秧塘村,有这样的祖父孙三代,都有文章在省市级刊物发表。“一门祖父孙,三代出作家”成了十里八乡的啧啧美谈……

农民作家:刘岗云

“刘岗云?是秧塘村种了一辈子田的刘岗云写的吗?”“肯定是他,写的是我们秧塘的老井呢。”“人家刘岗云写对联不错,这文章肯定是他写的……”

十多年前的某一天,秧塘人在《井冈山报》看到了一篇署名为刘岗云的《秧塘老井》文章,纷纷疑惑和惊奇。

秧塘人的疑惑和惊奇的确有道理。要知道,刘岗云可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且只有小学文化,1950年出生在秧塘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刘岗云是家里的老大,有弟妹四人。由于家里贫穷,刘岗云只读完了小学就外出学徒做木匠。虽然文化低,但刘岗云却喜欢看书。刘岗云小时候住的祖屋叫“四芝堂”,是个老旧的书院。那时,书院早已停办,但一些对联还依稀保存,刘岗云喜欢看对联。

在农闲时,刘岗云喜欢到处转,他把书院的每副对联都抄下来,慢慢欣赏。后来,他又把村里祠堂、礼堂、祖屋等的对联也一一抄录,细细揣摩。就这样,他喜欢上了对联,然后,他慢慢开始创作对联。

由于只有小学文化,底子薄,刘岗云虚心向村里有文化的长辈请教。在长辈先生的教导下,刘岗云慢慢懂得了对联的平仄、音韵、虚实等知识。在乡村,练习写对联最好的时间是春节。那时,对联抄现成的少,自家创作的多。每到春节,刘岗云就把每家门前的对联看过去,特别是一些诗书之家的对联,他更是细细品味并默记在心。

过年时,家里的对联都由刘岗云创作并书写。慢慢地,刘岗云创作的对联在村里小有名气,左邻右舍请他写对联的也多了起来。后来,村里的祠堂、礼堂的对联也由他主笔创作并书写。

19岁那年,刘岗云应征入伍,在部队,刘岗云的眼界和视野都开阔了不少。部队领导发现刘岗云喜欢涂涂写写,也经常把一些文字性的工作交给他办理。退伍后,刘岗云回到农村务农。艰辛的农耕生活,不可能有闲暇进行阅读和写作。除了每年家里的对联,刘岗云很少有写文字的时机。除了闲暇还会看看书外,刘岗云成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刘岗云养育了四个孩子,为了培养孩子,承担家庭的重担,他还到乡办企业打过数年工。

在农村忙碌了大半辈子。2005年,四个孩子都结婚生孩后,55岁的刘岗云被接到吉水县城居住。空闲时间,刘岗云频频出入县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地方。他大量阅读,特别喜欢读本土的民风民俗的文章。阅读多了,年轻时写对联的功底让他产生了写文章的欲望。他开始戴着老花眼镜,提着铅笔在废纸上写些短故事,但毕竟没有经过专业的文字训练,很多时候都是文不达意。他没有气馁,每篇文章都是涂了改,改了涂,反反复复,最后才工工整整抄在稿纸上。就这样,他苦心书写,前前后后写了数十篇。在家人的鼓励下,他开始向报刊杂志投稿,先后有十余篇文章发表。刘岗云的文章大部分是挖掘本土的人文地理、风俗传说,深受乡村百姓的喜爱。

教师作家:刘会然

刘会然,1977年出生在秧塘村,是刘岗云最小的孩子。刘会然爱上写作主要是受到外祖母的启蒙和父亲的引导。外祖母从小就给刘会然讲故事,哼童谣以及在城里买大量的小人书,这些都让儿时的他如痴似醉。潜移默化中,他也爱上那些能萌发想象力的图画,歌谣和文字。

父亲虽然是个农民,但父亲擅长写对联。过年时祠堂礼堂的对联,父亲都参与过执笔。有一年,村里大修族谱,父亲也应邀参加。父亲从小就鼓励刘会然多看书,有意识培养他的写作能力。父亲培养刘会然写文字方式除了写习作就是创作对联。过年时,家里的对联都要求刘会然创作一两副,不能抄现成的,要靠自己发挥、想象。在父亲的熏陶下,刘会然从小就对奇异文字产生了兴趣。

在吉水中学读高中时,看到琳琅满目的文学杂志,刘会然才开始有意识学习写作。那时的他每天坚持写日记,并把认为写得不错的日记往文学杂志投稿。刘会然最初的铅字发表在吉水文联主办的《文峰文学报》,是一首名叫《期待橄榄》的小诗,得到了当时编辑江子的鼓励。在井冈山师院读大学时,刘会然坚持写作,先后在《井冈山报》《星火》等报刊发表作品十余篇。他申请加入了吉安市作协,在那时,他是第一个以学生身份加入市作协的会员。参加教育工作后,尽管工作繁重,但他还是坚持业余创作。刘会然的性格向静,不喜繁华与喧闹,所以寂寞成了他的爱好。他把读书、写作、寂寞比作三胞胎,他们骨肉相连。爱好寂寞,才爱上读书,爱上读书也就爱上捣弄文字,因为捣弄文字也就寂寞加重。三者在他生活中生发了连锁反应,三者也在大部分闲暇时撞击他的心灵。他选择在工作之余染墨煮字,在寂寞的书写中抵御浮华、抗拒浮躁,觅求内心的宁静。

选择业余创作,也意味着选择了寂寞与清贫。青灯黄卷寂寞事,寒暑冷暖心自知。这期间,刘会然品味过艰辛、饮泣过困顿,但他无悔。十多年下来,刘会然有小说、散文等100多万字发表。曾获全国小小说一等奖,新世纪小小说风云人物榜获奖作,中国小说学会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等,出版《午夜的守候》等12部个人专著。

2014年,经过十余年短篇文章的训练后,刘会然开始中短篇小说写作,三年下来,创作30余部,大部分已在《雨花》《星火》《野草》《当代小说》等文学期刊发表。2014年,短篇小说《少年与花》获全国梁斌小说奖。2015年,刘会然入选浙江省委宣传部、省作协“新荷计划”青年作家人才库作家。冯骥才先生曾经称赞刘会然作品,真是“秀丽风情故土情,动人真情人间情。”

学生作家:刘友晴

刘友晴是刘会然儿子。2005年出生于吉水县城,小学六年级。和祖父、父亲一样,刘友晴也热爱阅读,从小就四处找图画书看。为了满足他的阅读愿望,父亲为他订阅了数种儿童读物,可刘友晴还不满足,每周还要父亲带他去图书馆一次。

读小学一年级时,国庆期间的一天,就友晴站在窗口自言自语。父亲悄悄地把他的话记录下来:花儿长大/鸟儿唱歌/树儿喝水/云儿上天/地球跑步/太阳木站/儿童坐在蝴蝶上/自由飞翔。

父亲细心一看,惊呆了,这不是一首充满诗意的儿童诗吗?父亲异常兴奋,说,儿子,你刚才说的就是一首诗啊。刘友晴很疑惑的问,这也是诗吗?父亲连声说这就是一首很美的儿童诗啊。父亲立即要儿子给这首诗取个名字,儿子脱口而出,说就叫《快乐城市》吧。父亲异常激动,并立即在电脑上打好并投稿,竟然在《小星星》杂志上发表了。

从这以后,刘友晴在父亲和老师的鼓励下,更加爱上了阅读和写作。有几十篇习作在《中国校园文学》《浙江工人日报》《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等刊物发表。2015年,刘友晴申请并成为了浙江省少年作家协会会员。同年赴北京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写作高端论坛,刘友晴的创作成绩受到了儿童作家曹文轩的好评,曹文轩先生欣然为其签名并合影留念。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