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非遗”进校园点赞
文化工作者将“非遗”搬进校园,让孩子们零距离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学习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这种做法有利于孩子们在了解中学习、在学习中传承、在传承中热爱......

 

10月10至14日,青原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化身“非遗”宣传员,先后深入青原区天玉小学、富滩小学、值夏小学等近10所学校。通过播放非遗宣传片、非遗图片展等方式,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多了一种别样的体验,由此在孩子们心里播下“非遗”保护的种子。

——(10月17日《吉安晚报》A4版)

2005年11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据介绍,韩国在申报“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话是“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有1500多年了”。此事曾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讨论,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它教会我们对于自家文化的产权保护“一定要到位”,提醒血承一脉的同胞们要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主动去传承和保护它。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化承载着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一个民族的“根”文化。而如何保护我们的文化之“根”,更是一个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话题。

文化工作者将“非遗”搬进校园,让孩子们零距离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学习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这种做法有利于孩子们在了解中学习、在学习中传承、在传承中热爱,从而播下“非遗”文化传播的种子,日益“丰满”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要想让更多的孩子接触“非遗”,甚而在全社会形成重视“非遗”的良好氛围,窃认为,应该将“非遗”进校园活动长期坚持下去,除了要长期开展,还要深入开展。文化等相关部门可以联合各学校,共同编纂有关“非遗”知识的读本,让学生从读本中了解“非遗”发展现状。如果有条件,甚至可以将一些好的“非遗”项目归入到学科建设当中,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文化传承,过程久、环节复杂,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这更需要我们全社会一起来关注。唯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非遗”不仅仅只是一份存在于“纸上的荣耀”。(贺晓梅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