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绘丹青 长征精神谱新篇
这幅画作精心构图。近中远三景有虚有实,刻画人物两百零几个,各具特点,无一雷同。远山是水墨淡扫而过,左上角浓墨描绘村庄、遵义会址、红军烈士纪念塔。

原标题:呕心沥血绘丹青 长征精神谱新篇 ——大型国画《告别苏区开始长征》观感

           

8月18日,应程新坤老师的邀请,我有幸在画作《告别苏区开始长征》寄往北京参展前观摩了它。此画由著名画家程新坤和青年画家王志凤共同完成,历时三个月,宽5米,高1.85米,是参加中国文联文艺基金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党史办联合主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全国名家百米长卷展”,时代背景是1934年10月的瑞金,红军开始长征。

这幅画作精心构图。近中远三景有虚有实,刻画人物两百零几个,各具特点,无一雷同。远山是水墨淡扫而过,左上角浓墨描绘村庄、遵义会址、红军烈士纪念塔。中景是重点,呈倒三角形状,分为前中后三个层次。前面是浩浩荡荡的红军战士,密密麻麻,用笔墨勾皴各种各样的军帽来完成,右下角用小三角形构图,绘制送别的人群来呼应。中间是整幅画的灵魂,也是倒三角形最饱满的部分,在一枯一荣,鲜明对比的树木掩映之下,李德与博古、周恩来与朱德、毛泽东与王稼祥在队伍的上面前前后后,两两出现,李德与博古作反省愧疚状,周恩来与朱德作忧郁迷茫状,毛泽东与王稼祥作忧虑沉思状,前面四人骑着马,属领导阶层,但衣着、神态、高低不同,马的形状、品种、动态各异,毛泽东当时还不是高层领导,拄着拐杖和王稼祥走路,但同样是走路,刻画的姿态逼真,有个性。

在他们六人的下面是一拥而至的红军,整体向前,但有的在挥手,有的拿着枪,有的挥着旗,有的弯着腰,有的挑着担,有的披着斗笠,有的扛着重武器,有的回头张望,有的和百姓在告别……同样是告别,有的在拥抱,有的在挥手,有的在目视,有的在哭泣,画家刻画人物之精细之清晰一目了然,连举手抬足,穿戴衣着,表情神态都各不相同,画面内容之充实,付出其间的辛苦和其间的冷暖只有自知。后景采用虚写,采用浓墨苔点,勾皴晕染的虚写刻画人物,左下角呈圆弧形的三角形,运用浓墨粗线的实写来刻画送别,一虚一实,相得益彰。

程新坤先生继承传统,采用简单的笔墨形式描绘英雄人物和劳动人民的精神气质和人物特点。他紧扣时代命脉,运用“整体写意,局部写真”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他的画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人物特定事件的缩影。画家善于捕捉历史的或生活的瞬间,以形神兼备的方式引起共鸣,震撼人心,唤醒想象。第一眼看到这幅巨作,我的身心完全被吸引和震慑住了。这样的命题画作其实很难画,既要凸显瑞金的地理位置特征,又要凸显长征的特征,还要体现长征开始的特征。为此,他们查阅了红军长征所有的资料和图片,甚至一些久远的小人书、连环画都被他们翻出来,希望能寻找构图的灵感,获取一些绘画的题材。功夫不负有心人,瞻仰这幅画作,不禁感慨:这样的画作一定会载入史册!为什么程新坤先生能独占人物画的鳌头,不仅是他之前的成功铸就,而且是他不懈努力不断翻陈出新造就的。这次,他带领青年画家王志凤共同完成这幅巨作,是他呕心沥血绘丹青,不遗余力携才俊在技法与精神上的彰显与传承。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