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稀望红台
你听,那红土地上缱绻的历史情怀,正穿越重重的岁月,伴随着山风呼啸而来。我去望月亭的时候,正是冬天。

你听,那红土地上缱绻的历史情怀,正穿越重重的岁月,伴随着山风呼啸而来。我去望月亭的时候,正是冬天。由于人迹少至,灌木和野草在这里蔓延,侵没了蜿蜒的古道。一路上,它们和我们纠缠着,尽管严冬阻止了它们的脚步,但是,等春天之后,它们一定会更加肆无忌惮。

这里是永新通往宁冈的古道,据说从山脚龙源口桥出发走七里路才能到达山顶,再下山走七八里就到了宁冈新城。古道曲曲折折,铺着的宽宽石板隐约可显,昭示着这里曾经物畅其流的繁忙与喧哗。它曾经是古代著名的永宁商路,也是两县的必经之路。望月亭就建在两县交接点的七溪岭山巅。亭为砖木结构,建于清道光年间,虽然造式简易,在这个单调的山里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这莽莽苍苍的山间瞬间有了生气。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虽然望月亭取了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但最初,它只是一个路亭,相当于一个驿站。因为这里前不着村,后不挨店,所以望月亭建立的初衷大概是供行人停顿、乘凉,或者避避风雨什么的。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通常,往来的商贩挑着鱼米盐油、菜豆瓜果,打此经过。别看望月亭简陋寒伧,貌不惊人,却是路人身困马乏时的一掬清泉,人们勒马停骖,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烟儿,体力很快就提上来了。

在相当长的岁月里,望月亭耐心地接纳了行者满身的疲倦,消解了路人黯黯的寂寞。

1928年,在搞社会调查时,为了了解民生,毛泽东与贺子珍也多次从这里路过,留下过他们殷殷关注的目光。据载,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由于敌军的严密封锁,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所需要的食盐、棉花、布匹、药材也奇缺,为了解决其中的吃饭问题,部队发起下山挑粮运动。朱德也常随着队伍去宁冈、永新挑粮,并多次在望月亭纳凉歇脚。井冈山至今还流传着“朱德的扁担”的有趣故事。有诗为证: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

很幸运的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路亭,望月亭被载入了历史。望月亭真正走进革命历史的是1928年6月,朱毛会师后,中国工农红军著名的“龙源口大捷”,朱德指挥了这场战斗。红军的前线指挥所就设在了望月亭。这是井冈山革命时期,我军军史上第一次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当时群众流传一首歌谣: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杨),真好真好!快畅快畅!

若干年后,这里又演绎了生动感人的历史一幕:“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

其中一些段落唱的就是湘赣苏区群众送红六军团西征的场景。1934年8月,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的率领下,告别湘赣革命根据地,从井冈山出发,踏上了西征的征途。萧克将军后来回忆说:“红六军团突围西征,比中央红军早两个月,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得知在湘赣苏区六年多的红军即将离开,永新的群众百般的不舍。妻子、母亲、恋人,还有孩子,拿着新编的草鞋、斗笠赶来望月亭送行。此时,秋风飒飒,细雨绵绵。望月亭上,亲人们千叮咛、万嘱咐,深知前路茫茫,甚至一去不还,人人肝肠寸断。此时,歌声四起:

啊呀勒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勒

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里头……

骊歌三叠,一咏九叹。红军朝宁冈方向走了很远很远了,直到消失成一颗沙粒,心似黄连的她们仍站在望月亭的高台上久久的眺望……

一年又一年,她们开始了望眼欲穿,痴痴等待的漫漫长日。但是,在千难万险的战争年代,生离与死别司空见惯,更多的时候,等待是场空,相聚是场梦。许许多多的红军阿哥为了一个理想、一个信念,倒在了某个战场,悄无声息。在那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永新人民以超凡的胆略和无畏的气概踊跃投身革命,前仆后继,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牺牲,建立了不朽功勋。“长征逾万参加者,烈士八千磊落才”,郭沫若在《宿永新》中发出由衷的敬意。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看永新一县,要比一国还重要”。

望月亭见证了这一幕历史的场景,它是历史的亲历者。它以它的沉默静静地接纳了人们的情深意长与千愁万绪。

望月亭和三湾改编的枫树,八角楼的灯光一样,是井冈山战争的生动册页,2006年5月25日,望月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以为藉着它的名气,它应该盛装前迎,现在的好多景区不都打扮得珠光宝气?没想到它以这样一幅模样见我。望月亭依旧披着一身旧衫,它的墙体已经严重的剥落,东西两道拱门外被杂草灌木占领。它以最初的模样,素面朝天地接待我们。

望月亭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亭子,像极了一位平易近人的老人,仿佛只要一伸手,他就非常乐意和你亲切握手。现代文明还没有侵扰这里,红色之旅的路线里也没有它,这儿没有纷至沓来的游客,加之现在永新通往宁冈的公路改道,古道式微,望月亭就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冷落。据说,为了方便游客,政府已经在一个便利的地方修建了另一个望月亭来还原这段历史。而它,仿佛为了一段红色记忆仍然坚持着屹立在这里,就像一个看淡名利的智者,站在山的皱纹里,心平气和地浅吟低唱。山顶上的云从容得像诗一样舒展,往事仿佛触手可及。抚摸着望月亭凹凸不平的墙面,那些尚带体温的历史,让人禁不住心旌摇动。的确,望月亭不需要胭脂水粉,也不需要繁文缛节。也许粗糙,可历史的原貌更有份量,更能轻而易举地直指人心。你听,那红土地上缱绻的历史情怀,正穿越重重的岁月,伴随着山风呼啸而来。

亭子本身是一方风景,中国叫“望月亭”的亭子有很多,可是,它的气质是独一无二的,它没有花里胡哨,也没有摆在主题公园,只凭借那一抹耀眼的红就足以让我们懂它……听说,山下的居民每年都要手持禾刀来铲除望月亭周遭疯长的灌木与杂草,简单地清扫亭子里的垃圾,对一些松动的砖瓦木梁微微地加固修缮。一年又一年,他们仍以这样朴素的方式来守护心中的革命信仰。这既是一种纪念,又是一种传承。

站在望月亭,既往的一切多少有些模糊,历史的册页里它仅是匆匆一笔。但是,这里的砖与文字都是有份量的,它们承载着历史的东西,那是打开记忆闸门的介质。我们藉此阅读到了这些历史的册页,还有比战争更立体、更饱满的前人。你看这望月亭,身处深山,风霜毫不留情地苛待它,可是,那微微翘起的檐角,表达了它一如既往的坚持,像似要永远守护这依稀的往事记忆。

今天,望月亭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它叫———望红台。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