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勤廉刚介的张敷华
2016-08-28 21:17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梅溪张氏宗祠       

在安福县严田镇,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杨梅,古称“梅溪”。这里,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环境清幽。梅溪绕村而去,宛如一条玉带从古村旁轻轻滑过,轻盈而洒脱。梅溪两岸,杨梅树粗壮茂盛,初夏时节,杨梅红里透黑,密密麻麻,风雨过后,杨梅纷纷坠落梅溪水中,溪水尽染。村中的几棵古樟,遒劲挺拔,枝繁叶茂,微风拂过,树叶发出一阵阵“沙沙”声,仿佛在述说着古村昔日的繁华。数幢明清时的民居,青苔已侵染了斑驳的青砖,芦苇在黛瓦间嘶鸣,但,高高的马头墙,精美的雕梁画栋,却分明在告诉人们这里张氏一族曾经的辉煌!

是的,这里的确有着辉煌的过去。早在元朝末年,一代贤相张九龄的后裔就来此诛茅垦壤,开疆肇基,到了明代,这里已经形成了规模不小的村庄。张氏族人,秉承先辈家训,“百忍”治家,“耕读”传家,睦亲友邻,举族和睦,人才辈出。仅仅在明代,从这里就走出了四位进士,三位御史,正像梅溪张氏宗祠里的牌匾上所书的“五世翰林”“祖恩浩荡”几个字,反映了当时梅溪的人文盛况。而这些才俊中,最为有名的,当推张敷华了。

张敷华,字公实,号介轩,生于正统四年(1439年)。他自小聪明伶俐,胆识过人。其时,村中社庙有树作祟,张敷华亲率几个小伙伴,合力将树连根砍掉,村中人莫不称奇。其父张洪,明洪武年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大军进攻北京,张洪随驾亲征,结果明军大败,英宗被俘,张洪殉国,史称“土木堡之变”。又八年,英宗“夺门之变”复辟成功后,对英烈子弟大加褒奖,张敷华才来到京城国子监就读,由于有硕师教导,再加上他天资聪颖、勤奋努力,于天顺八年(1464年)张敷华中进士,选为庶吉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从政之路。

成化元年,与刘大夏愿就部曹,除兵部主事,历郎中。十一年,出为浙江参议。《浙江通志卷一百四十八》有记:景宁矿盗贼起事,人数多达数千人,张敷华告谕遣散了他们,抓获为首的十二人。他在浙江为官十多年,历布政使多年,官声甚好。

弘治初年,调任湖广。当时,湖广灾荒连连,民不聊生。张敷华一到任,就立刻命令各府县大修学宫,以工代赈,帮灾民渡过难关。不久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陕西。期间,他看到地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心中极为忧虑,于是决心移风易俗,改变陋习,倡导勤俭节约之风。据《明实录·武宗实录》记载,正德元年(1506年)张敷华会同尚书张升奏进十三事,诏从,并出榜申禁。至此,治下民风大变,百姓称颂。由于政绩斐然,张敷华被擢升为南京兵部右侍郎。

弘治十二年(1499年)改任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南、扬州各府。当时,正值暴雨成灾,淮水猛涨,高邮湖堤溃决,张敷华深入抗洪救灾一线,组织指挥农民开挖深沟排涝,又筑宝应大堤作防线,使当地百姓生命财产减少损失。为了彻底根除水患,他打算在运河上建一座拦潮闸,为此他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冬,到仪征就建闸事宜进行实地调研。扬州府同知叶元汇报说:“我曾奉命疏浚河道,到了江滨一带,深挖下去七尺全是黄土,没有发现浮沙。闸是一定可以建的。”张敷华回京后,立即向皇帝禀报建闸事宜,得到了批准。扬州府同知叶元用了四个月的时间,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建成了拦潮闸。拦潮闸建成投入运行的当年,长江和内河之间航运交通十分通畅,没有一艘船只滞留。秋季时节雨水连绵,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内河水位急剧上涨,但并没有冲毁河堤、大坝和堰闸,水及时地被排泄了。由于效益显著,仪征拦潮闸被称为“江北第一闸”。张敷华的高洁品行,突出政绩,受到官民的称赞,不久迁为刑部尚书。

正德元年(1506年)冬天,宦官刘瑾专权乱国,大臣们纷纷主张罢黜刘瑾,内阁也上表赞同,但皇上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作为都察院都御史的张敷华慷慨上疏,列陈刘瑾之祸,奏曰:“陛下宴乐逸游,日狎憸壬,政令与诏旨相背,行事与成宪交乖,致天变上干,人心下拂。今给事中刘蒨,御史硃廷声、徐钰等连章论列,但付所司。英国公懋与臣等列名上请,但云‘朕自处置’。臣窃叹惑,请略言时政之弊。如四十万库藏已竭,而取用不已。六七岁童子何知,而招为勇士。织造已停,传奉已革,寻复如故。盐法、庄田方遣官清核,而奏乞之疏随闻。中官监督京营、镇守四方者,一时屡有更易。政令纷拏,弊端滋蔓。夫国家大事,百人争之不足,数人坏之有余。愿陛下审察。”刘瑾亲信扣留了他的奏章不报。刘瑾闻听后,构陷诬词,在皇上面前极力诋毁张敷华,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皇上专信刘瑾,是非不分,传旨将张敷华革除功名,遣送回原籍。张敷华回到梅溪老家后,忧愤成疾,于次年含冤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刘瑾被诛后的第二年,张敷华才得以平反昭雪。皇上追赠张敷华为太子少保,谥号简肃。

张敷华从政四十二年,历任兵部郎中、浙江参政、布政使、刑部尚书、左都御史等官职,勤政爱民、为官清廉刚正。《明史·列传第七十四》有云:“张为部郎奉使,盗探其囊,得七金而已。”其清廉可见一斑!难怪后世将他与吏部尚书林瀚、佥都御史林俊、祭酒章懋并称为"南都四君子"。张敷华也因为自己留下的这笔精神财富,荫庇子孙,福衍后代。他的孙子张鳌山官至御史,曾孙张秩、张程高中进士。张程还撰写了《武功山志》,让武功山名闻天下,为家乡的灵山秀水走向全国做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