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稻香河流的千年陂渠
槎滩陂位于泰和县禾市镇槎滩村浥水(牛吼江)上。公元930年,南唐金陵监察御史周矩为避唐末之乱,举家迁徙至此。

原标题:穿过稻香河流的千年陂渠 ——写给正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泰和槎滩陂

    

      

泰和槎滩陂      

【背景资料】2016年6月5至6日,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组织专家对泰和槎滩陂灌溉工程进行现场考察评估。专家组通过实地考察灌溉工程、管理制度和文化遗存,听取相关工作汇报,召开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技术评估会,一致认为,槎滩陂是中国古代农业灌溉文明的代表性工程,是人水和谐相处的杰出典范。其因地制宜的工程规划、系统完善的工程体系、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保障了农业灌溉等综合效益的持续发挥,保障了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见证了该区域自然、社会的变迁,具有突出的历史、科技、文化价值,具备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条件,建议推荐申报。

槎滩陂位于泰和县禾市镇槎滩村浥水(牛吼江)上。公元930年,南唐金陵监察御史周矩为避唐末之乱,举家迁徙至此。他寓居农村,体察民情,深知当地百姓有田缺水,受旱欠收之苦,决心为民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

公元937年冬,周矩带领当地村民选择在牛吼江上游建筑槎滩陂。他们将木桩打入河床,再编上长竹条,遏挡水流,然后填筑粘土夯实,最后在主坝上层垒叠坚固的红石条,形成陂坝。据《泰和县志》记载:古陂长一百余丈,横遏江水,开洪旁注,故名槎滩陂。又于滩下七里许,伐石筑减水小陂,储蓄水道,俾无泛滥,名碉石。古陂设计合理,均设在河床坚硬、水流缓慢处,以免遭冲毁,并在陂上设置大小泓口,供船、排通行,保证航运畅通。主坝建成后,周矩父子带领乡民开挖灌溉渠道36条,使当时禾市镇和螺溪镇9000多亩田地变成吉泰盆地的鱼米之乡。

目光长远的周矩父子不改初心,为杜绝“以陂谋私”,避免日后的纷争,也为了更好地治理陂堰,一是购置山参口山和城陂筱山,将每年山上的收入供维修陂渠之用,使筑陂不侵用他人之财物,修渠不花费别人之钱粮。并规定,陂为二乡九都灌溉公陂,不得专利于周氏。二是与当地士绅共同协商,最终订立了由陂长负责、各有业大户轮流执政的“五彩文约”。据《南冈李氏族谱》记载:“自今立约之后,各人当遵。但有天年干旱,陂长人等以锣为号,聚集收水。人各备稻草一把,到于陂上塞拱,如石倾颓,务要齐心并力扛整,以为永远长久之计。日夜巡视,不可遗误。庶使水源流通,万民便益,其租利递年眼同公收,无自入己。如有欺心隐瞒,执约告官论罪。今恐无凭,故立五彩描金文约:仁、义、礼、智、信五张,各执一纸,永远为照。”至此,被称为“仁、义、礼、智、信”五号的名坤大族,依照“五彩文约”规定轮流担任陂长,负责当年的陂田收租与水利治理及维修工作,从而彻底使槎滩陂变成为“乡族共有公共资源”,实现了周矩建槎滩陂“不得专利于一家”的初心。

解放后,槎滩陂由泰和县水务局槎滩陂水管会负责保护、管理、维护。先后多次对槎滩陂坝渠道进行改建、扩建。灌溉面积最高时达6.1万余亩,受益乡镇扩大到吉安县永阳镇。

槎滩古陂,穿过历史的尘烟,千年流淌。足迹所至,万顷荒野变成了沃土良田;穿过稻香河流,一个个村庄星罗棋布,一幅幅美丽画卷次第打开。而那一个675年前的“五彩文约”也在典籍和父老乡亲的口中千古流芳。

675年后的盛夏,我踏上了槎滩古陂长长的陂坝,脚下,是大坝上垒叠的红石条。因为连续几天的强降雨,牛吼江的水位比之于平常略微有点高,没过了小腿肚,然而,河水依旧清澈,脚下的红石条格外光滑温润。我有点惊讶,作为赣江的支流,又连续遭遇强降雨,按理要应对洪峰的肆虐,压力是相当大的。我环顾四周,古陂附近的村庄,稻浪千重处,收割机正在忙碌;水茫茫的田畴里,晚稻刚抛秧,微风吹来,点点泛绿;几头牛儿正在河边的草滩上悠闲地啃着青草,听着小河淌水。一片宁静而忙碌的丰收的场景。

谜底,毫无疑问,这要得益于槎滩陂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科学的设计和选址。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周矩不顾年老体弱,带着儿子风吹日晒雨淋,足迹踏遍了两乡山山水水,深入考察了水源和地理环境。经过艰苦而周密的科学考证,最终决定在牛吼江上游河床坚硬、水流缓慢之处筑陂引水,兴修水利工程。他们选择在河水大角度地转弯后,水流缓慢处拦河筑坝,减轻了流水对坝体的冲击力。因而陂坝从始建至今从未坍塌。槎滩陂坝顶高度略低于河岸,洪水期陂坝没入水下,大量的江水从坝上溢出进入老河道,具备防洪功效。同时,陂上设置大小泓口,供船、排通行,保证航运畅通。这样,即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也能够从容应付,不至于发生洪涝。要知道,周矩生活的年代是几百年前的南唐,毫无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今天看来,无论是周矩的前瞻性和惊人智慧,还是灌溉系统的千年不坏,无不来自于对民生的深切关怀。试问,没有真正的爱民之情,怎会有这功垂千载的不朽功业!

我赤脚淌水,缓缓走过古陂,陂坝上刻有文字,虽经岁月沧桑,依稀可辨“春耕秋获,闾阊免旱魃之灾;麦渐忝油,黎庶颂阳侯之德”。百姓心中有杆称,斤斤两两,丝毫不差啊!

我不知道槎滩陂完工时,周矩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是成功的喜悦,还是百姓无忧的宽慰,或是对工程质量的坦然?我想,大概都有吧。即便是在离世后,只要想想两乡百姓从此可以不再受旱灾之困,洪灾之祸,这位卸任的监察御史,梦境都会变得祥和安宁。

周矩去世前立下家规:陂为二乡九都灌溉公陂,不得专利于周氏。史载,宋仁宗时,周矩后辈子孙中官至朝奉大夫的周中和告老还乡后,念先祖周矩创筑槎滩陂之艰难,撰文写下《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文中写道,槎滩、碉石二陂虽为周氏祖先创建,但不得专利于一家,周氏子孙宁待食德之报,而不必食田之获。至今,《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仍作为历史见证镶嵌在周氏宗祠“久大堂”的墙壁上。

夕阳西下,穿过稻香河的槎滩陂古朴凝重,低沉的水声在苍茫山野激荡。河岸,一树树苦枧子安静地在风中摇晃。一对父子,站在石刻前,父亲正在给儿子讲述槎滩陂的故事,讲述百姓从中受到的护佑。他告诉儿子,一个官员,不仅让当时的百姓受益,还能让后世百姓受到荫庇,这样的官员,值得人们世世代代景仰和铭记。

的确,周矩的风范和精神,已经深深烙在了泰和这座古城的记忆里。他们在槎滩陂所留下的精神元素,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可以称作为泰和这座古城的历史良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槎滩陂不只是一个水利灌溉系统,也不只是一项珍贵的文物古迹,它更是矗立在璀璨中华文明之中的一个文化坐标。它昭示着一种尊重自然的精神,一种因地制宜的智慧,一种长远规划的理念,一种爱民为民的情怀。它的存在,既是一种呼唤,也是一种警示。它呼唤着责任和良心的回归,警示着为政者切忌急功近利、浮躁作为。

或许,它应该还有这样一种寓意:一任地方官员,只有时时处处心怀百姓安危,尊重自然、科学施策,扎扎实实为百姓干实事,让世世代代的百姓得到恒久护佑,这,才是槎滩陂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