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梅楼古村
来源: 井冈山报旅游报 2016-08-08 10:14 我要评论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清朝建筑20栋,民国建造19栋,顶筑爪檐,青砖青瓦,具有鲜明的徽派风格,兼有浓郁的庐陵古韵特色。村前原有圆形古井一口,四周和内壁均由青砖铺砌,相传建于元朝......

0-5-small

0-6-small

 

◇罗香兰

东梅楼村地处赣西边境、罗霄山脉中段,永新县禾川镇境内。东梅楼村始于元朝,是由罗姓聚族而居形成的古村落,开基迄今675年。

据村谱记载,窃思远祖唐吉州节度使则公,至仕后肇基于庐陵戡村气下(即今吉水桥下)。元朝至正辛已年间(即公元1341年),其嗣孙拙斋公官永新州学政,迎其父膳养于暑。翌年春,偕父至永新城东欲择宜地建居开基,觅得城外六里许一古梅树处,恰逢梅花正盛,雅趣盎然,且地势略高于毗邻村落,遂得名为东梅楼(楼为位高之意)。古梅树旁,有左右两池塘,成隔路相连状,微风吹拂,涟漪荡起,内蕴气象万千,于是又名汶塘。

东梅楼古村占地面积约90亩,背依连绵群山,沃野良田铺陈,阡陌交错,一派田园秀丽风光。上连井泉、横江,直通潇湘,下接樟石、石桥,可达闽粤,据说原为古时“茶马古道”的一部分,现为319国道。古往今来,商贾往来频繁,车马川流不息,交通十分便利。且与井冈山、梅田洞、碧波岩等景点临近,自然人文交相辉映,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古村建筑风格各异,历史原貌留存完好。所有房屋按列整齐排放,长短不一,如行军布阵一般,外观似有磅礴之气,内蕴规矩正守,精诚团结之意。其中有明朝建筑9栋,内设壁柱和古典木雕,雕梁画栋,栩栩如生。如三顾茅庐,破摩天岭等,构思精巧,技法娴熟,很见艺术功底。清朝建筑20栋,民国建造19栋,顶筑爪檐,青砖青瓦,具有鲜明的徽派风格,兼有浓郁的庐陵古韵特色。置身其中,对话沧桑与繁华相互交错的人文历史,让人心生宁静,颇有惊喜。

村中另有公祠两栋,分立村庄左右。一名“西泉祠”,建于明末清初崇祯年间(约公元1643年),距今已有373年。另一名“仁让堂”,亦曰“东梅楼宗祠”,建造于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余年。

至于“仁让堂”的名字由来,刘姓村民比罗姓村民先在此繁衍生息,后因世态变故,刘姓衰微而罗姓渐盛。待罗姓族人择良所兴建宗祠,刘姓族人仅剩孤寡老妪一人,闻讯慨然献地。罗姓族人为感恩德,遂将宗祠取名为“仁让堂”。该堂整体为三进木架悬梁结构,外设青砖青瓦,前有牌坊,内有梁柱20余根,其中12根为圆柱形,均取材于原生柏木。辅以走马楼、扶栏若干,配有和谐景明木雕,契合阴阳风水,意蕴丰富,入内顿有宽阔舒适之感。1963年重修,原貌基本得到保留,仍有清朝建筑风格。

村前原有圆形古井一口,四周和内壁均由青砖铺砌,相传建于元朝末年,深达14米余,清澈甘甜,长年不绝,每到寒冬白雾翻腾,犹如仙境,后因修路被毁。清朝末年,罗氏族人又在原址开凿新井,一直延续至今。幼时村民赖此饮水,依然富足有余。每日挑担取水穿梭,水滴散落,一路清痕,温馨阵阵。年与岁驰,古井虽历经数次整修,容颜已改,但风骨尚存。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