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香悠远掬水寺
来源: 井冈山报旅游报 2016-08-08 10:13 我要评论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和尚低头从河中掬水(佛教中以水为财),指地为庵,兄弟二人出资在那兴建一座庵堂,取名掬水庵。传说归传说,但是掬水寺,此名美妙动听又富有灵气,可长住心底。......

  

0-4-small

 

◇刘花兰

安福蒙岗岭脚下有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王姓大村五家田。从武功山一路欢唱而下的泸水河,钻过古韵悠远的凤林桥,便从村前缓缓流过,哺育了这个郁郁青青、瓜果飘香的富足村庄。在百亩菜园地边缘隐匿着一个青烟缭绕、静卧打坐的寺庙———掬水寺。

偶然的机缘,我踏上掬水寺的一方静土,拜读了它的“前世今生”。

掬水寺的“前世”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掬水寺原名掬水庵,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相传,此地原有兄弟二人在朝为官,后因得罪上司便告病还乡。回到老家后,兄弟二人虽深居简出,但仍无法逃脱仇敌的追杀。有一天,有一老和尚上门化缘,兄弟俩盛情接待,在交谈中得知二人在劫难逃,便请教老和尚:“如何能使家人安度此劫?”和尚言道:“是保男还是保女?”因其家中女眷贤惠厚道,便决定留下女眷。和尚为之感动,一笑便将女眷带至泸水河畔,当时河畔有一条官道,往东通往吉安,往西通往宜春,河边有一大樟树,旁有一条河水分支,为龙头之相。和尚低头从河中掬水(佛教中以水为财),指地为庵,兄弟二人出资在那兴建一座庵堂,取名掬水庵。于是,家中所有女眷便在此落发为尼逃过劫难。此后,掬水寺香火旺盛,后因当地河水泛滥,善男信女在庵前泸水河旁筹资建起一座砖塔,取名“惜字塔”,用意镇水避灾,祈福护佑一方平安。

传说归传说,但是掬水寺,此名美妙动听又富有灵气,可长住心底。走进掬水寺,两扇红漆木板门“咯吱”一声脆响,开启了掬水寺的“今生”。

木门对开,正对着前院,一方菜畦正冒绿,旁有水井,轻轻一压,清水汩汩外流,洗过黄瓜,青脆爽口,似古道人家。正面仰望掬水寺的楼宇四角高高翘起,如喙如啄。阁楼雕刻精美,层次分明、宏伟壮观又古色古香。寺内香火颇为旺盛,诸佛静坐。侧院有亭,亭外竹树环合,绿意盎然。入亭,有木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桥下放生池中,群鱼摇头甩尾,活似神仙,其时乳色肥鱼游动笨拙如幼豚,见人不避。

竹西佳处,暗香盈鼻,香气缭绕,沁人心脾,以为寺内焚香,细细品咂,才知香气全来自脚下。原来木桥全为香樟树雕刻而成,上着“佛”字。木桥分为三杈,形如“人”字,原是一颗倒卧的古樟就势雕凿而成。正诧异时,抬头仰望,后院一株老樟一半生机勃勃,枝繁叶茂,垂垂天宇;另一半枝干全枯,枯掌指向蓝天白云。老树脖颈处已雕镂为神龛,佛端坐树心。

久久沉醉于香熏竹绕中,不忍拔步,那浓香随着微风送往,细细袭来,沁入心底,仿佛千年沉香,香飘千里。

绿竹樟香相得益彰,增添了掬水寺的幽静与独特。住持热情地将我们引进寺内,一碗茶,一本书,一席话,更彰显了掬水寺的内蕴与品位。

走出掬水寺,在住持的指引下,我们拜望了古老的惜字塔。它如一位老者,矗立于碧绿的菜畦前,身旁有杂草、矮树与青藤为伴。塔身为四层,青苔覆面。它忘了时间,从唐朝站立至今,守护一方土地,庇佑一方百姓,世代昌盛。

掬水寺,樟香悠远,是安福的一块静土,也是安福的一位隐士,更是一方世外桃源。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