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教育这些年
近年来,吉安在推动发展升级的战略高度,提出了“负责任地办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念,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最长远的发展动力、最持久的城市竞争力来抓,......

□本报记者蒋阿平

仅中心城区就投入2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各类学校15所,增加优质学位3万个;农村,每年投入近10亿元,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校舍面积281万平方米,恢复农村教学点103个……这几年,吉安人清晰地感受到了身边的教育之变。

教育,乃一地之未来与希望,之于自古崇文重教、正急行在脱贫攻坚路上的老区吉安,意义尤为重大。

变化来之不易。近年来,吉安在推动发展升级的战略高度,提出了“负责任地办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念,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最长远的发展动力、最持久的城市竞争力来抓,推动吉安教育进入了补差距、打基础、管长远的重要时期,打响了漂亮的“翻身仗”,写下了吉安教育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黄金时代”。

这是一种情怀——“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它代表着吉安梦的未来”,振兴老区教育从“舍得”开始

投入不足、设施落后、条件艰苦,老区教育的发展往往面临这些问题。

区域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常常敌不过能彰显政绩的GDP项目。吉安却作了另一种抉择。

至今,吉安百姓中依然流传着这样两段佳话:

一段是关于“市委机关大院免费让空间给吉师附小”的佳话。

吉师附小,与吉安老市委机关大院仅一墙之隔,一所有着优质教学资源的百年老校;而老市委机关大院,既有景观价值、学区价值,又具商业价值,是“黄金地段”的“黄金地块”,用吉安人自己的话说,“拍卖至少能拍1个多亿”。可一旦拍卖,学校将永远只能蜗居一隅,再无发展空间。

“宁可财政减收一个亿,也要给孩子放大一片天。” 倾听了百姓呼声,我市专门召开市四套班子会,认真讨论研究,最终全票通过了三项教育卫生重大民生工程,老市委机关大院划给吉师附小就是其中一项。

另一段,是关于“在黄金地块给特教学院换空间”的佳话。

市特教学校原来“蜗居”在闹市区一角,局促的校园环境令人揪心。了解实际情况后,我市在推进城市建设中进一步优化布局,于中心城区黄金地块另辟30亩,投资4000万元建了一座设施条件国内一流的新校园,并借机提升教育质量,做到教育优化升级的阳光雨露面前“一个也不能少”。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它代表着吉安梦的未来”,市委书记王萍对教育、对下一代,有着一份发自内心的特殊而又深切的情怀。在她的推动下,这份情怀化成了全市上下对吉安教育事业扎扎实实的“舍得”之为。

——“舍得”规划,舍出了吉安教育发展的大转折。正视问题,反思差距,不惜花大量时间、精力,开展覆盖全市的大调研、大思考,之后,市委书记王萍亲自主持出台《吉安市贯彻<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等“1+6”系列文件,科学描绘了吉安教育发展“航线”,明确具体“时间表”,要求一步一步踏实推进。事实证明,这成为吉安教育的转折点,对吉安教育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

—— —“舍得”投入,舍出了吉安教育设施的大变化。近年来,吉安仅中心城区就投入2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了新吉安一中、新白鹭洲中学、吉师附小、市保育院、市特校和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学校,增加优质学位3万个,覆盖从幼儿园到大学整个教育体系;在农村,每年投入近10亿元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校舍面积281万平方米,恢复农村教学点103个。这几年,被称为是吉安教育投入最大的时期。

—— —“舍得”倾斜,舍出了吉安教育质量的大进步。积极回应群众期待,吉安积极倡导提高县级综合考评中教育工作分值,并提议在全市开展“名师、名校长”“十佳师德师风标兵”评选活动和“师德师风大教育大评议”活动,树立了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和先进模范,增加了老师的职业荣誉感。同时,吉安市还设立了名师津贴、名校长津贴,坚持向不负责任的教育行为“叫停”,率先在市中心城区启动为期一年的在职教师有偿家教集中整治活动,切实提高群众对师德师风的满意度。

大气魄的“舍”,换来百姓的教育之“得”。这几年,吉安教育战线捷报频传:吉安市高考成绩不断刷新攀高,课堂教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吉安县、新干县提前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级督导评估。

这是一种责任——“变孩子走读为老师走教”,优化农村教育从“底部”攻坚

农村教育的发展与优化,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一次对农村教育的调研中,两件事引发吉安市委书记王萍的深思:永新县三湾乡九陇村。村里的孩子们每天都要翻山越岭,去十里外的三湾中心小学读书,学校设施简陋,且不少家长挤在昏天暗地的破租屋里陪读,引发怨言。

吉水县阜田镇中心小学。校舍破旧,老师缺编20多个,体育老师教语文、音乐老师教数学,学习生活条件都很差,还有孩子们期盼的眼神,令人心酸。

“教育问题,耽误一时就耽误了一世”,调研一结束,王萍立即行动,专门约谈各县分管教育的同志和教育局长,并当即部署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农村教育和农村师资队伍大调研,主持制定了《关于深化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采取超常措施,强力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发展。

“农村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果再不重视,是要犯大错误的。重视农村教育,才是真正为吉安打基础管长远。”市委书记王萍语重心长。

优化农村教育,从“底部”攻坚:

—— — 偏远农村孩子上学远,吉安从实际出发,深刻反思前些年大规模撤并校引发的问题,重新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布局,适当恢复一批村小和教学点,创新建立教师“走教”制度,变“孩子走读为老师走教”。目前,全市已恢复办学的村小、教学点有103个,方便了偏远农村孩子就近入学,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 —村小、教学点缺师资,吉安争取上级部门特批吉安单独招考农村小学教师。一方面,加大定向培养力度,培养指标由300名增加到600名,另一方面,多次向有关部门争取支持,特批吉安单独招考农村小学教师,几年来,已为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和教学点补充了3000多名教师,有效提升了农村教师队伍质量。

—— —农村教师留不住,吉安就从建设教师周转房、中高职称评聘优先考虑符合条件的村小和教学点教师等入手,全面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同时,严格规定服务期限,明确乡镇中心小学不少于8年,村小、教学点不少于5年,确保老师能留得下、稳得住。

—— — 贫困家庭孩子上不起学,吉安设立“圆梦助学金”,从市领导带头捐款,带动市直单位、爱心企业纷纷慷慨解囊,募集资金1298万元,当年就资助1500多名“上榜”贫困学子顺利入学,并争取到言爱基金7000万元,支持7个县区各建了1所思源实验学校,惠及1.5万农村学生,其中大部分是贫困生,济困助学优良世风在庐陵大地蔚然成风。

如今,九陇村里恢复了教学点,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学了;阜田镇中心小学的校舍焕然一新,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师资也得到了补充,学生、家长和教师们的脸上绽放了灿烂的笑容……

“农村教育呈现出一派新气象,升腾起了新希望。”吉安教育局局长张万安感慨万分。

这是一种担当——突破体制机制制约,谋求发展持久动力,破解教育难题从“改革”借力

一个变化,令人对吉安刮目:以前,高等职业教育一直是吉安的一个历史欠账。

全省11个设区市,唯独吉安没有高职教育。吉安人想读高等职校,只能往外跑,而吉安的企业要招技术工,也得往外跑。

自2014年9月,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挂牌办学以来,不仅年年招生火爆,而且生源由江西一省扩展到国内十省,开设的专业,涵盖了吉安几乎所有主要产业,为企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往外跑”统统变成了“往吉安跑”。

令人刮目的,更有变化背后的故事—— —从改革借力,吉安着眼长远,紧跟实际,大力突破体制机制制约,谋求发展持久动力,扎扎实实破解教育发展难题,为吉安未来的发展腾飞扫清障碍,埋下伏笔。

建职业技术学院,吉安是存在“先天不足”的:无良好职教基础、无必要的资金存量、无大的政策支持,且吉安师范学校、井冈山应用科技学校等还面临退城进园。

这种现状,与吉安重教传统、文化底蕴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不相称,也是520万吉安百姓一个未了的心愿。

“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市委书记王萍多次强调。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吉安改革创新,大胆借力:

—— — 建校“高定标杆”。结合几所中专学校退城进园,吉安在城南新区拿出1098亩黄金地块,投资近10亿元,以“山水校园、庐陵书院”为定位,大力建设具有鲜明庐陵风格和吉安特色的现代化校园。

—— — 成校“借梯登高”。吉安积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多次拜会走访,最终促成了与全国高职教育排头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深度合作,开创了高职院校“跨区合作、优质共享”“特区带老区、名校助普校”的合作办学新模式,使“白手起家”的吉安职业教育起点就站在一个高点上,圆了老区群众的职业大学梦。

吉安探索教育改革的步伐不仅仅止步于此:

职校未来,是老区发展的一个希望。吉安及时提出“大吉安、大职教”设想,并成立吉安职业教育联盟,促进全市职教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职业教育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提升服务经济发展能力。目前,已有46家会员单位,为吉安加强一线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交流平台。

教学改革,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吉安组织考察团专赴山西太谷等地学习深化课程改革经验,之后在全市推开高效课堂改革。这几年,吉安高效课堂改革受到分管省领导两次批示肯定,国家和省内主流教育媒体也进行了专题报道。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矛盾,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老问题。吉安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通过制定年龄单列、聘期单列、荣誉单列、多退少聘以及下放权限、自主竞聘等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待聘教师的职称(职务)聘任问题,有效消化了待聘教师存量。截至去年底,全市92.2%的待聘教师解决了聘任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把好的学校建在百姓家门口、把好的教师送到家门口、让好的学生成长在家门口,使崇文重教的优秀庐陵文化在新时代新时期更加发扬光大”,这几年,吉安教育真不一般。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