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来源: 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2016-07-17 19:39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的重要战略部署,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不仅关系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青原区如何主动融入全省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围绕绿色崛起目标,推进全区生态文明与经济融合发展,是当前亟需研究的课题。区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我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7月10日—11日,组织各级人大代表50余人,先后深入全区19个生态文明建设视察点现场察看,并召开了座谈会。现将视察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成效

1.全区合力共建,整体推进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制定了生态规划。在“十三五”规划中专门设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章节,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青原样板,从加强生态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引导绿色生产、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专门规划。全区制定了水库水质清理、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危旧土坯房拆除及空心村整治、 “治矿治砂治水治超”、大气污染集中整治等一系列专项整治和提升方案并全力推进落实。二是强化了组织保障。区委、区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分别任组长和第一副组长,对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与督查。三是建立了相关制度。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指标权重,在今年对部门乡镇的重点目标管理考评中,涉及生态文明的考核权重达到51.4%,今年安排的各类项目中,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数占68.4%,投资额占66.9%。

2.推进建管并重,绿色安全屏障不断筑牢。一是严守生态红线。按生态敏感程度划定了生态红线,实行严格管控,2016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95.2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1.4%。建立了水资源红线制度,编制上报了《青原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立了土地资源红线制度,划定全域永久基本农田20.21万亩;加强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工业园区土地出让中,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和投资强度要求,切实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二是严格生态管控。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了区、乡、村三级“河长”“库长”组织体系,强化了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保护。青原山景区钓鱼台水库经过整治,水质得到较大改善;富田花岩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水以上。严格落实林地用途“一张图”管制,划定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14.2万亩、天然林3.9万亩;白云山林场杉木大径材培育和楠木栽培等基地的示范带动,推进了我区森林质量的提升。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余公顷;富田北坑村虎形泥石流治理成效明显,保障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着力生态建养推进城镇生态建养,凸显山水文化特色,建成华虹园等街头小游园10个;加快推进了渼陂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建设,全力打造渼陂省级特色小镇;改造提升青原大道、青原山大道等城市绿道14公里,正气路、学苑路改造正在推进,胡铨路即将拉通;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3.1%,绿地率达47.9%,城市品味进一步提升。

3.加强综合整治,城乡人居环境大力改善。一是深入推进“三净”工程。在“净空”上,大力实施蓝天行动计划,狠抓城市建筑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大气污染治理;在“净水”上,开展了“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加大了对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富滩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园区企业排污口监控系统投入使用,重点推进了总投资10.88亿元的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在“净土”上,有序推进了富滩工业园重金属十二五规划污染处理项目和周边土壤治理与修复工程项目。二是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空心村整治和危旧土坯房改造,文陂镇沙湾瑶湖村危旧土坯房拆除成效明显;坚持以垃圾无害化处理及农村生活污水“生态疗法”为突破口,全面完成农村清洁工程,配备了1000人左右覆盖所有自然村组的保洁员队伍。新圩镇太阳能辅助好氧堆肥房、值夏镇污水处理厂等视察点得到了代表的一致肯定。三是严肃整改督查问题。直面中央环保督查组和市委所提出的问题,对反映的重大问题实行清单管理,做到“按期交账、定期查账、据实销账”。切实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建立了明察暗访及巡查机制,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进行坚决查处并曝光。

4.加快转型升级,绿色产业体系逐步建立。一是着力发展低碳工业。重点打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两大主导产业。建立了严格的环保准入机制,累计否决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污染型项目20余个,关闭淘汰落后工艺和高能耗、高污染企业15家;积极推动节能减排行动,大力推进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单位GDP能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有效降低;对丰顺实业等10余家企业进行了技改升级,量一光电等3家企业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新引进雪荣云达等一批产业基地,打造了富渼农庄、逸乡园等一批品牌生态休闲农庄,创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家。全力培育本地品牌,全区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6个、绿色食品(A级)18个,东固山牌井冈蜜柚荣获十七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井冈绿宝”食用油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有效探索了富滩稻虾轮作、天玉绿滋源农光互补等生态种养模式。三是加力推进全域旅游。我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青原山景区和东固景区分别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螺滩水库、青原禅溪入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渼陂古村入选中国十大美丽古村落,富田镇获评“全国宜居小镇示范单位”,醇美青原知名度持续提升。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新兴媒体等城市新经济快速崛起,汽车文化贸易城、井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一批专业市场快速推进,2016年新增服务业规上企业11家,青原山风景区被评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5.推进共建共享,生态创建氛围日益“浓厚”。一是生态品牌有效创建。先后创建国家级生态镇村4个、省级生态镇村13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基地1个,创建省级绿色社区1个、市级绿色社区4个、市级绿色学校2所。获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名村2个,中国传统村落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我区被评为省级生态区。二是创建氛围有效营造。健全了公众参与机制,严格执行项目环评审批公示制度,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了生态文明进校园、进社区宣传教育,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氛围浓厚。成功举办了庐陵文化旅游节等生态旅游节庆活动,积极开展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宣传活动。三是生态理念有效倡导。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扎实开展了节约型、节水型单位创建,在公共机构全面推行了无纸化OA办公系统,通过干部职工的示范引领,带动广大群众不断增强资源节约意识。

二、存在的问题

1.生态文明意识尚未普遍形成。虽然区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多种途径加大了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的宣传力度,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的认知度,但从整体来看,社会公众普遍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更多的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群众主动参与不够,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保持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生活风尚的意识和理念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特别是在边远穷困乡村显得尤为突出。有的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观树立得还不强,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冲突时,保护生态的态度不坚决,更多的倾向于发展经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还没有普遍形成。

2.生态经济还依然比较落后。生态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程度还比较低,龙头企业不大不强,带动示范能力较弱,产业没有形成链条,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生态工业方面,产业层次总体偏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产业绿色化程度不高,虽然我区严格控制了“两高一资”行业准入,但在循环经济项目的引进和实施上还缺乏力度,尤其在引进重大的高、精、尖项目上,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第三产业方面,现有旅游景区虽有名气但无实利,吸引力、接待力还不强,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很好地发挥,短时期内难以转化为资产和资本;部分旅游新项目开发建设进展缓慢。城市经济基础薄弱,人气不旺、物流围城等老大难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咨讯、法律、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还不够繁荣。

3.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突出。乡镇垃圾、污水处理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农村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现象仍然存在。水质和生态链破坏较严重,水库退养推进阻力大。例如:富田的猫儿下水库、值夏的祥欣农牧公司,周边群众和代表反映意见较大。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远远超过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力度。例如:天玉阳光采石场,虽已停止开采多年,区林业、国土等相关部门也采取了许多措施进行修复,但仍然收效甚微,大片裸露的山体暴露在青山绿水之间,严重破坏了青原山脉,损坏了青原生态形象。古富至将军山、富滩至华能等路段由于煤矸石和砂石开采,导致道路毁损扬尘污染严重,尽管各相关部门已采取联动措施治理,但成效尚不显著,代表对此反映强烈,等等。

三、几点建议

1.突出政府主导,大力营造生态文明创建良好氛围。区政府应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事关全区长远发展的大事来抓,每年向区人民代表大会专题报告我区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听取代表的意见建议。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理念为先”, 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融入全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确保目标定位精准,创建步伐协调一致。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要加强依法行政、依法治理,进一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来保护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通过各种手段,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绿色的财富观和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2.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构建环境友好绿色产业体系。一要在绿色产业发展上做“加法”。大力引进、培育、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龙头,加快建设集农业观光旅游,农产品加工、销售、物流、配送、仓储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施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工程。努力发掘我区红、古、绿资源优势,加快策划和开发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养身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发挥区位优势,推动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在我区快速增长。二要在节能降耗上做“减法”。要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快化解“僵尸”企业和产能过剩企业。坚持扩大规模与提质增效并重,以节能减排为主要抓手,推动工业主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要在循环经济上做“乘法”。扶持清洁能源在我区的发展,利用实施好“光伏扶贫计划”,在推动我区清洁能源经济发展的同时,拓宽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加大富滩蓄能电站项目的帮扶力度,促成项目早日开工。

3.培植项目载体,不断完善绿色生态发展保障体系。一要谋划一批重点项目。以项目带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围绕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谋划项目,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库,以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构建生态保障体系。要大力创建国家、省级生态镇、村,不断提高生态镇村的比例;将文陂镇国家特色小镇建设、青东公路和富水河百里生态风光带“一带一路”建设等项目纳入重点项目库,适时申报,实时跟进。二要抓好山水资源保护。要出台严格的山体水体保护政策,对开发建设中的劈山开石等行为,应协调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予以制止,并责令恢复原貌。严格控制高速公路、尤其是105国道、青东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山体开采;着力提高青东公路及105国道沿线林相品相,提高阔叶林种植面积。推动“河长制”延伸到每一个行政村,实施生态源头保护、流域治理工程,加大区内水库退养力度,不断改善我区水环境质量。三要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严格源头把关,实施招商项目环境生态一票否决制度;加强重点污染源监控,对排放大户进行24小时在线联网监控,督促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强化社会监督,建立重点污染企业环境监测和排放数据旬报及公开制度,接受社会各界及媒体监督;强化对环境污染和责任追究制度,使企业处罚和追责成本远远高于治理成本,促使企业自觉治理;四要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在对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烟花爆竹燃放等开展专项整治的同时,要有长效的管理机制。大力整治城乡环境,严控乱搭乱建、乱排乱放等破坏生态的违规行为。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切实加强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4.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一要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建立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出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公益活动,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二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落实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加大对节能环保研发、技术应用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三要完善保障监管机制。出台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开发建设项目准入等相关制度,灵活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资金、实物、劳动力和其他方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