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缶”:美物抵我心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

"知缶"工作室

     

张立早

     

盖碗

     

手绘花瓶

    

 "金沙"水盂

     

香炉

     

王占峰   

万物有灵,泥巴亦有。

造物有灵且美,制陶亦如是。

听起来颇有禅味。禅是什么呢?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一种体验。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是耶非耶?“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种“理想”自古而今既体现在有形的造物之中,也隐逸于中国文化人生活的角角落落。

心和脚步,有一样必须在路上

久居闹市,难免有心浮气躁时,某日置身于车马喧嚣中,呼吸窘迫简直要掩鼻而过。忽想起来燕坊,这座距离吉安中心城区最近的文化古村,驱车前往,不过十几分钟吧。起念的缘由,当然不止是想静静,还有一份藏了不少时日的好奇,是对道听途说来的两个在古村做陶的小伙儿好奇。

我去过好几回燕坊,似乎每一回都有些随缘邂逅的偶然因素,独自起意寻迹而去,这是头一遭了。

电话打过去,那端,不冷亦不热,小伙儿心直口快:“我们做陶并未出名,请问您为什么想来采访呢?”为什么?我一愣。心有余闲,旁骛博涉?这么说会不会吃闭门羹?那话里头透着“非诚勿扰”的小小傲娇呢,年轻人蛮有个性。

“喜欢呗,喜欢陶瓷。”我答之,撇开记者身份的依傍,竟然有不揣冒昧的些许惴惴。但对方很快报以爽朗笑声,“哈哈,您喜欢啊,欢迎随时来玩儿。”

这才笃定前往。

绿樟掩映的燕坊,古老的屋舍,宁静的小径,空气中弥漫着新鲜的草木芬芳,的确很适合森系的小文青在这儿搞点艺术小创举。

俩小伙儿,一个叫王占峰,一个叫张立早,在古村租了个几百平米的老屋,取名“知缶”(手作陶艺坊),捯饬泥巴烧制陶瓷一年有余,渐渐的,坊间有了他俩的传说。

“和泥土打交道快10年了,现在有了自己的陶艺工作室,你来得刚刚好,一点也不迟。”这是2015年4月“知缶”在燕坊古村落户之时,占峰在记事本上写下的一句话。这个山东小伙儿,2013年硕士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来到吉安,受聘于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他说,“经营一间陶艺工作室是我一直以来的夙愿,在井冈山大学任教的一年多时间,真是很想念泥土的味道与肌理。契机出现在2014年10月,很偶然的一个机会我认识了立早,他是吉安人,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学(前陶瓷艺术学院)陶艺专业毕业的做陶人,惊奇地发现我们对陶瓷艺术有着很多相似的理解,我俩一拍即合,然后找房子,装修……在顺其自然中,渐渐有了‘知缶’最初的形态。”

心彻为知,淡以明志

《庄子·外物》有载:心彻为知。“缶”为古代一种小口大肚有盖的盛酒或盛水陶器。“知缶”,大概就是识陶性而圆融的意思吧。

在遇到占峰之前,立早为建一个陶艺工作室,已经在吉安四处辗转、筹划了一年多。这么看,拖延症有时还真是个好毛病,那些遇到事情立刻就扑进去的人,或许很容易成了“炮灰”,轻度的拖延,是因为在思考、做取舍。看到一些同行在永和吉州窑先后办起了陶艺坊,立早的心头也痒痒的,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那块被窑火烧得火热的地方。2014年,他和占峰寻到古村燕坊,宁静古朴的村庄让他们的心安静下来,在权衡了外面的环境和自己的所求之后,纷纷扰扰的思绪最终被一个念头主导,那就是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想要坚持初心。初心是什么,是对陶艺的喜爱,是一定要把陶瓷器做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当然,工作室也得建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占地600平米的老屋,租来的时候,上没有顶(屋顶的瓦都烂了),下没有地(地面都是泥),他俩四处搜集老砖、土砖,就地取材,搭台子搭架子,还搭了个后院。终于,这间外表看起来和村里民居没哪儿不一样的陶艺工作室,改造好了。就如建筑不要去抢自然环境的风头一样,立早说,“知缶”选择了燕坊,就想融进古村,成为古村里的一处“原生”风景,淡泊而宁静。

立早和占峰,一个朴素,一个坦率。令我惊讶又感慨的是,他们手作的陶瓷器,也一如他们的朴素和坦率,器型简洁、古朴、敦实,很有古拙之风。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到当代,可谓森罗万象,市面上工艺精致但却雷同而无趣的瓷器,比比皆是。倒是这里一件件乍看并不抢眼的小器物,像屋角几案上的点缀,非得近身相抚,才发现它们安静而独特。

做陶的人心静下来,做出的器皿也带着禅意,呈现出一种寂静之美。

突然就爱上了“知缶”,好想把它们一件件带回家。那个碗,那个水盂,那个茶壶,那个茶洗,哦,还有那个陶罐,用它作花瓶,春天插柳枝,夏天插月季,秋天插菊花,冬天插腊梅,寻不到梅花,一两支枯莲大概也可插出空灵的韵味。我忍不住想象着这些器皿,假以历经岁月的濡染,肌肤的磨摸,将会如何的流光泛彩,温润而生动。

陶瓷是生活的,也是艺术的。除了平常百姓的居家日用,文人雅士亦不能远离一些俗情来“陶”适心性、纾解劳累:月下焚香伴琴,松间笼烟随棋,挥毫泼墨,煮酒品茗……无论古韵还是新颜,显然,符合我们对陶瓷定义的器皿,才叫陶瓷。

这些纯手工的、走心的陶作,当你一瞥瞥见它,一念念及它,一用用到它,仿佛从生活的嘈杂和庸碌中出离,带给人更远的遐想及深悟。我们常说禅茶一味,品茶离不开茶器,甚至花器、香器,离不开陶瓷。而陶瓷的美在于它的呈现,呈现给你的某种状态,所以又有人说,品茶是解渴层次之上的思考。

人的衣食住行从最初的蔽体果腹遮风避雨,逐渐具有了审美功能,先人用泥土烧制陶器,只是为了盛装水和食物,今天,无论是眼前做陶的年轻人还是我这个不请自来讨茶喝的人,此时此刻,手捧一杯、一盏,追求的,是生活与精神的美学吧。

物有物语,朴素最有力

“知缶”转眼间一岁了。立早和占峰除了埋头实验,还是埋头实验,用他们的话来说,是自找苦吃,敢走弯路。

“大规模的生料釉试片实验已经开始,这个长期的行动注定孤独与寂寞。所有的事情都与我爱的事情有关,最执著的人其实最懂得抛弃的深刻含义,抛开一些事情去探寻一些事情,我们正在历练的路上走来。”

年轻人就怕没有历练。“历练”二字对于眼前这两个痴心的陶艺人而言,是纯手工技艺每个环节的探索,是坚持“本土本色”的釉色研究,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反观自己对陶性的理解和领悟,是失败十之八九。

“知缶”工作室有一间堆放废品的屋子,所有的废品背后都有一个编号,在每一次失败后推倒重来的时候,看到这个编号,他们会想起过程中的问题所在。

“金沙”系列是立早和占峰最新的烧制成果,完全的本土本色,独一无二。本地泥土的矿物质成分决定了陶瓷的特色,螺子山的铁矿石,还有草木灰、动物骨灰……光是釉色的调整就用了一年的时间,每次烧造都有记录,积下了厚厚的一摞。小伙儿给这些泛着细腻柔光的金色陶瓷器命名为“67号金沙”,这是他们第67次釉色调配的实验成果。

“金沙”系列的出窑,让两个年轻人看到了理想一步一步走近,在今年的深圳文博会上,他们的作品获得了很多陶瓷收藏者的青睐。

“我们经历过很多困难,资金、技术,但是我们最后还是挺过来了,而且充满了收获感。‘知缶’有今天的这个样子和成就,与我们的付出是分不开的。我们跑遍吉安找矿物,田间野外取草木灰,拎着蛇皮袋起早摸黑进村又出村,工作一点一滴地做,经得了时间的平淡,也熬过了时间馈赠的挫折。”

的确,纯手工的制造成功率很低,所以,每一只能走上台面成为你眼中美物的器皿,都是凝聚了汗水和心血的高品质的幸存者,它们自带光芒,值得爱的人拥有。

“你爱的人和事恰巧也在爱着你,这是我们对幸运一词的理解。”多么朴素而有力的话语!占峰在对我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泛着幸福的光晕,原来,这个山东小伙在吉安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还收获了一份吉安姑娘美好的爱情,而且,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可爱的宝宝。他开怀道:“工作在哪,家在哪。”

如今,“知缶”已经是井冈山大学陶艺实践基地,省级研究课题“吉州窑陶瓷胎釉中铁元素的采样分析与高温烧成研究”在占峰和他的学生们的实践中展开。陶瓷艺术这门学科,学生们上理论课是枯燥而呆板的,但有了这个实验的场所,他们带着自己的思考和创意来,动起手时一个个兴奋得跃跃欲试。

念兹在兹,最美是做陶的心

陶瓷是泥巴与火的艺术,是双手可触摸的艺术。执守传统做一只长得像杯子的杯子,还是随心所欲让陶土变成你想要的那个杯子,这期间的心灵跋涉,或许一个转念,或许十年。

占峰说:“我相信宇宙是多维的,相信平行宇宙,相信这些科学的字眼只是轮回的一个注解,相信我的起心动念左右着另一个世界里的我的呼吸。或许我制作的它没变成我想要的样子,而成为了陶土的本性,而我不能执念,这才是泥性的本身。”这种哲学的思考,会让他在某一刻幡然醒悟,还原对陶瓷的理解,坚持陶瓷的根本。

而立早却说,学做陶瓷十年了,传统技法延续得好,并不稀奇,做陶瓷器,不仅要立意“匠心”,还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阅历融入手中的作品。它们每一件都与我心脉相通,就像树与树叶。

这么说来,做陶,心有万象,则陶有万象。“陶”然忘我之境,飞花摘叶皆达禅意。几千年来,陶瓷工匠和艺人把对生活、对美的领悟融进了他们手中的作品,往往,美好的器物源自美好的生活,以及美好的心灵。

寒暑更迭,冬去春来,立早和占峰每日往返于燕坊古村与热闹的市区,忙碌而充实。今天的年轻人在路上,“知缶”在路上,技艺和审美在路上。

此身如客。得一美物抵心,不问沉浮,不慕喧哗,岁月静且安好。

你说呢?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