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年因“虫”而名——记武功山林场退休党员李宗顺
李宗顺的名字在安福县家喻户晓,这不仅仅因为他是省、市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而是因“虫”而名。

□黄丽玫

李宗顺的名字在安福县家喻户晓,这不仅仅因为他是省、市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而是因“虫”而名。在武功山林区,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虫痴”。老李今年73岁了,有着26年党龄的他正巧与虫子搏斗了26年。他研发的杉木“三病三虫”和“松香虫”成果对绿色生态保护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笔者曾多次去李宗顺位于安福县武功山林场的家,每次都见不到他本人,他妻子说老李每天天不亮就出去了,晚上要8点以后回来,打了几次电话都说:“在灭虫”。

几天后终于见面了,是在林场附近的洋溪镇姚家村一农户的果园里,这是李宗顺建立的12个科技示范点之一。身穿墨绿色中山装的老李戴着老花镜,满脸堆笑,身板硬朗的他丝毫看不出已是古稀老人,脚上的解放鞋满是泥土,随身携带的工具包里塞满了各种防虫灭虫的小册子,还有十多包灭虫粉,这些都是他自费为农民发放的。只见老李一边翻着信纸,一边把写有“果树防治措施及方法”一字一句地念给农户听,这是他昨晚亲手写的,字迹工整。像这样的手稿老李一年也得写个几万字,他说要让农户看得明白。

从姚家村出来,李宗顺下一站是去场里的茶园,作为武功山林场的退休老党员,全场24.6万亩的森林病虫害防疫永远是他最关心的头等大事。26年来,老李每年都会赶在森林病虫害暴发之前,与自己培养的技术人员深入林区,对山场重点目标进行普查和防治。“虫痴”的称谓也由此传开:那是1999年10月,为了掌握害虫的习性和攻克方法,老李跋山涉水来到大布分场梭背林班,拿着放大镜趴在树蔸下观察,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直到一阵痛痒惊醒“虫中人”,原来他脖颈上爬满了蚂蚁,本来灭蚁也是老李的拿手好戏,但此刻却不能“玉石俱焚”。据他说1个月后才消肿,当时他妻子又心疼又生气,他却说:“虫子不灭我活得更不舒服。”2014年4月份,老李在科学调配灭虫粉时,导致手臂严重灼伤,眼睛红肿,脸上皮肤过敏,一块块红斑几乎毁了容。他妻子一个星期都不和他搭话,而老李却逗妻子开心:“我不需要再找对象,难看有什么关系”。正因为无数次的“忘我”,才有了后来“萧氏松茎象预测预报方法的初步研究”“喜树优斑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杨树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等科研成果的诞生。

武功山林场全力支持李宗顺从事森林防疫实验,专门在场林科所办公楼为他设了实验室,目前老李的实验室共有400余种3000余号昆虫标本。其中600余号约150种甲虫标本无偿送给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进行分类研究。这些资料为建立和完善林业有害生物、危险性病虫疫情数据库,全面准确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动态,搞好森林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5年开始,李宗顺开始对柳树天牛、酸橙天牛、樟白蚁、樟网蝽和樟盲蝽害虫展开了追踪调查,他在吉安市范围内设立了33个观察点,样树有894株。2015年9月,樟茎蔓盲蝽开始对樟树造成危害。他妻子告诉我们:老李又开始犯“虫痴”病了,常常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并在县城租了一间房子专门“攻虫”,还为采集的害虫配置了500多元的饲养工具,每天废寝忘食地做试验、写笔录、拍照片。为了减轻李宗顺的负担,他妻子每晚半夜起床为他煮面条,平时还为他打理虫子,老李直夸妻子:“你是半个虫专家”。我们劝老李多注意休息,身体最重要。李宗顺回答说:“那么多樟树等不起啊,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磕死它们。”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