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个事儿
李桂平,现任万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兼职教授。

李桂平,现任万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兼职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早期作品收录于《滩歌》等几个集子,11年乡官间断写作,2009年以来著有《突围中的农村》等农村系列三部,《赣江十八滩》等文化系列三部。

“我的藏书故事”栏目约我写一个稿子,说藏书和读书的事儿,我应允了。并非我藏书多,或者我能把藏书的事儿说得多有趣,主要是人面熟,不好拒绝编辑的美意。

我买书缘于习惯。出差得空必去书店逛,不经意又买了几本,却并不全读了,所以仍有装门面的嫌疑。读书虽是习惯,但很多时候也是对抗无聊,摆开架式却心不在焉,所以算不上纯粹的读书人。如此我便怀疑自己是否有资格说藏书和读书。

我藏书是因为阅读。阅读素来被我视作补课,我生长在农村,父母都是文盲,没有家学的底子。高中以前我几乎没有接触过与教材无关的书籍,等进了樟树农校,我便一头钻进图书馆给自己恶补。那时候我借书读,并没有余钱买书,学校每月二十三元助学金只能喂饱我的肚子。毕业时我总共有十多元节余,巧遇樟树新华书店折价卖书,我用省下的这笔钱买了“四大名著”等大约三十本书,这些书我在农校图书馆大都读过,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还要买。或许那时我便意识到不被文化浸润的卑劣。三十年过去了,我清晰记得,冬天我身上还穿着三四种颜色打着无数结头的毛线衣,可掏钱买书时我没有犹豫。

这是我第一次藏书。真要感谢这些书,在我分配到人生地不熟的万安工作时,它让我在举目无亲的陌生环境里找到精神皈依,并在阅读中理性思考人生方向。一个个平凡的日子过去了,它没有带给我一丝一毫的惊喜,却在平淡中忘我,如孤雁适应并接受新的群体,复归安宁与沉静。

我的阅读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年轻时饥不择食,逮到书就读。三十出头做乡镇主官痴迷社会学,先是读北大社会学教材,后来读经典,比如董时进、晏阳初、梁漱溟、费孝通的书。那个时期,读书的动力主要来自乡村治理的困惑,这样有选择和有目的的阅读让我感到了压力,但我懂得唯读书方可避免无知无畏。世纪之交的农村犹如一个大考场,为了考出一份让老百姓满意的成绩,我走进了一个从未预设的世界,在我离开乡镇之后,我仍然无法放弃著述“三农”,我说我会孤独地期待乡村觉醒。同为中国作协、中国书协副主席的廖奔先生收到我寄给他的书后,在信中说,惠寄农村题材的大作二种收悉,十分感谢!村庄是中国人传承密码的载体,值得深入探讨,祝佳作连连!所幸我还能得到一点儿心灵慰藉。

上苍对我不薄,没有让我蹉跎岁月。四十出头洗脚上岸,先后进入政协、人大机关工作,让我有充足的时间品读史籍,过去买的没翻过的书,这个时期陆续摆上了案牍。我似乎还喜欢买点线装书,目的不是丰富藏书,纯粹是一种消费需求。捧着这种书从上往下读,虽然没有标点,甚至有些字都需要猜,可那字俊秀飘逸,好像自个儿就能飞进脑袋。如此从容,如此随意,日子常常觅得一丝新意。临近五十,机缘巧合,让我触碰到地方文化的经纬。因为表达的需要,我的阅读涉及到史学、哲学、社会学、建筑学、佛学,甚至考古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大气象中梳理地方文化,我感到了空前的满足。

我没有特别喜欢读的书,如果有,也只是某一类书籍。事实上一本书可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产生重大影响,却不足以改变人的一生。人需要不断丰富,也需要不断更新,不变的只有精神向往。我不喜欢读那种注释多于原创的书,这样的书读着头大,所以我买书的时候会特别关注。我买书很杂,几乎涵盖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藏书中量大的主要有三类,一是文学,二是国学,三是社会学。我买书始终有一个原则,有价值的书不管多贵宁买不借。我每年订的杂志不多,三四种而已,时间长了,便有了一个很大的量。《人民文学》我订了不止二十年,总量超过二百册。时间塑造人,它让芸芸众生锻造性灵,收获喜悦。

我不喜欢读电子书,所以买书仍然是常态。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书一直没有上架的条件,它们蛰伏在纸箱里跟着我辗转。在乡镇工作时,我置办了四个大樟木箱子装书,这几个箱子跟着我很多年,回到县城工作后,还只能把这些箱子请上阁楼。建房时,我便想着有一个书房,有一面放书的墙,在我心中,那是一面何等堂皇的墙啊,数千册图书在我面前,我的内心该有多么强大。可我至今没有得到满足,房屋是开发商设计的,书房太小,永远也摆不下我的图书。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没有体会。但买书起码没有影响我的生活,多几个钱与少几个钱,我的生活大抵如此。岁月如梭,我可以不用理会尘世喧嚣,只需阅读着,思考着,换一片心肺澄净的天地。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