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王公岭上话书楼
2016-06-06 08:35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在安福武功山脚下泰山乡,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书楼,现在叫楼下。不过,我还是喜欢它原先富有书卷气的名字,“书楼”,藏书之楼。

书楼三面环山,泰山水像一条玉带,在村前飘然绕过。古村恰似一颗九天滴落的璀璨明珠,静静地安卧在这青山绿水之间,从元至今,熠熠生辉数百年。

走过楼下桥,村前是一片香樟林,翁郁葱茏,肆意地炫耀着它的绿。在林子的里边,有三口池塘成牛丫状分布,远看像一串葫芦,也像一串项链。池塘之间有拱形的小桥相连,曲折有致,增添了池塘的美感。

池塘对面是一座小山,翠竹掩映,树木丛生。它有一个霸气的名字———王公岭。这个地名,或许寄寓了书楼人对家族前景的期许吧。据说,早先书楼人在王公岭上建有一间规模较大的书院,请了当地名儒来教化子孙。子孙们也挺争气,书楼村先后出了十个进士、三个举人,有的还做了知府、知州等高官。一时间,人们认为王公岭上有文脉,大家都想来这里沾点灵气。从此,王公岭上书香气日隆,“耕读传家”成了书楼人的传统,这座小山包也成了人们心中的吉祥之地。

沿着王公岭往东走约莫三里地,有一座“水月庵”,旁边还有一间小书院。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冬暖夏凉,泉水清甜,夏天绝无蚊蝇,是休闲避暑的胜地。相传,书楼达官贵人返乡期间,都会到此上香祈福,甚至会在庵堂的客房里暂住几天。可惜“水月庵”早已倒塌,只剩残垣断壁上的苇草在风中哭泣。不过书楼人告诉我,他们准备在不久的将来会重建“水月庵”,但愿这一天能早些到来。

村中古建筑大多已经废弃,现保存完好的仅剩“文献坊”和“翰林第”了。“文献坊”是一座楼阁式木结构牌坊,相传是这里的一位隐士彭景庥所建。他用毕生精力创作了《痴翁杂草》并刊印发行,造福百姓。其木质雕版母版一直珍藏在牌楼上,后人为了纪念他,牌楼遂取名为“文献坊”。“文献坊”后面是“彭氏宗祠”,二者合为一体。祠堂为三进,中为天井,后为享堂,上有彭氏祖宗牌位供后人祭祀。整个建筑,青砖黛瓦马头墙,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属典型的江南祠堂建筑风格。祠堂内牌匾众多,如“金陵堂”“惇叙堂”“三世大夫”“五世其昌”等,或昭示其家族源流悠长、或倡导其家风敦厚和顺、或赞赏其人文鼎盛、或寄托其对家族后人的美好期望,所有这些,无不彰显书楼厚重的文化底蕴。值得一提的是,祠堂内保存着一口生铁铸就的大钟,钟壁上印有“庆历”字样的铭文,尽管早已是锈迹斑斑,但依然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

与“文献坊”相距不远的“翰林第”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这是典型的江南民居,砖木结构,门窗俱由青石做成,飞檐斗垬,气势不凡。正屋三直两进,两边各有一个侧室。中间厅堂宽敞,厢房数十间。小巷门楣上“翰林第”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透露了主人的不凡身份。

“文献坊”和“翰林第”不仅古色古香,翰墨浓郁,它们还流淌着浓厚的红色文化血液。井冈山斗争时期,这里曾经是红五军战斗过的地方。1931年,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军部的几个纵队,就驻扎在这里。军部机关设在“文献坊”,彭德怀住在“翰林第”,他们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运动。1934至1937年,谭余保、刘培善等在武功山坚持了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这里曾是泰山区苏维埃所在地。1937年,这里的村民彭侠民还护送陈毅上武功山,整编游击队,下山开赴抗日前线。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