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三色辉映养军山
2016-05-23 08:37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养军山远眺

     

养军山村景

     

古石虎       

在青原区东固圩镇东南4公里的地方,有座陡峭峻拔、僻静险要、海拔851米的高山,名曰养军山。

养军山四周高山围裹,远看就像山靠着山,没有空隙。可是在这群山之中,有一块偌大的盆地。盆地上有一个小村庄,有肥沃的田园和大片木梓林,是一个天然的屯兵养马之处。

养军山历史悠久,早在唐朝便有谢氏、李氏先民在此定居。那时养军山还有一座麻条石垒起的庵,叫小乌山庵,曾经香火鼎盛,声名远扬。而建在海拔1240米高的大乌山庵却香客稀少。

养军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1276年,南宋文天祥率领勤王将士,以养军山与方石岭一带为据点,扼守要隘,居高临下,大败元军。在庆祝胜利之际,文天祥带领随从,兴致勃勃地登上附近的大乌山顶,挥毫泼墨,为大乌山庵题额“永镇江南”。从此,大乌山名声鹊起,那些原先朝拜小乌山的香客们竟舍近求远,都去朝拜大乌山,小乌山的香火日渐冷清。所以,东固民间素有“先有小乌山后有大乌山”之说。

至元末明初时期,与东固毗邻的兴国县贺堂乡有个姓谢,绰号“谢老蛮”的人,他臂力过人,武艺高强,性格豪爽而且很讲义气。相传那时方石岭上,东固与兴国交界之处没有界碑,经常造成地盘纠纷。谢老蛮便搬来一块巨石放在界址中间,石南归兴国管,石北归庐陵管,从此不再发生争执。此石于1959年因阻碍修公路被炸烂。后来谢老蛮由于触犯了王法,被官府通缉捉拿,逃至养军山便占山为王,招兵买马,号称“蛮王”,养军山就因此而得名。

谢蛮王手下有两名高徒,一个绰号“曾蓑衣”,另一个绰号“李簸箕”。二人皆身怀绝技,武功高强,而且懂得茅山法术。传说曾蓑衣一作法,人就轻得像一件蓑衣;李簸箕一施法,人就像簸箕筛米一样团团转,二人皆能疾走如飞,飞墙走壁。据老人们讲,那时山寨的伙夫往往在热锅炒菜之时,猛然发现食盐用空,要翻山越岭去富田街上才能买到。来回80华里,曾、李二人施展法术,须臾便可亲临富田买回食盐下锅。

谢蛮王等绿林好汉专门杀富济贫,与腐败的官府作对,深得当地人民的爱戴。那些土豪劣绅和官府却对他们恨之入骨,曾多次对山寨进行围剿,都被打得丢盔弃甲,大败而逃。

为了固守山寨,蛮王指令曾蓑衣李簸箕在上山的必经之路险要处,垒起了一座坚固的石门楼,上书“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门前立着一只威猛的镇山石虎。日夜派人在此站岗放哨,凡要进山者,必须告知曾、李二人,未经许可便拒之门外,若查明是敌人的侦探,就押至一个专门杀人的山坳里,处死后把尸体丢入油箩窖(捕捉野兽的陷阱),敌人吓得不敢来犯。

清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军石达开部曾转战于永丰、东固一带,在养军山据守过一段时间。当时东固贫苦农民踊跃加入起义军,反抗封建统治。

在土地革命时期,东固又出了赖经邦、段月泉、曾炳春等英雄豪杰。

1928年2月,赖经邦、段月泉与养军山谢蛮王的后裔谢礼茂等人组建了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七纵队,在养军山召开了成立大会。全队有150余人,80余支枪,从此,东固革命根据地有了第一支武装力量。七纵队看中了养军山的险要地形和谢蛮王所构筑的坚固工事,以养军山为大本营,队部设在谢礼茂家里。还创办了一所医院,用中草药治疗伤员;兴办了修械处,修理枪支,自制弹药;在山顶用木头架起一座瞭望塔,密切注视山下敌人的行动,一有情况便鸣枪报警;山里盛产稻谷和木梓油,粮油可以自给;村里有劳力,兵员能够补充;挖了许多防空洞,防止敌人空袭;稻谷收割后田里可以训练军队。所以“敌人是完全奈何他们不得”(毛泽东当年称赞东固红军语)。七纵队在吉水、永丰、泰和、兴国、于都、富田等周边地区游击,都要回到养军山休整调节,养精蓄锐。

敌人对七纵队怕得要死,恨得要命。1928年7月,反动派对七纵队发动了“五县会剿”。吉安、永丰、泰和、兴国、吉水五县联合组成指挥部,由吉安县伪县长邹松担任总指挥,分四路向东固进剿。七纵队见敌人人多势众,来势凶猛,立即退回养军山伺机歼敌。敌人进入东固后,玩弄“招抚”阴谋,施展“收编”诡计,派七纵队领导人的同学和有名望的人上山进行“规劝”,企图诱骗革命武装下山再一举消灭。

七纵队没有上当,党组织当机立断,决定将计就计。于是一面派些老年人下山,与邹松谈判,佯言接受收编,并约定下山时间和接洽地点;一面迅速作好战斗部署。至约定之日,七纵队下山分三路围歼敌人。下午一时许,三路部队临近东固圩,敌人还蒙在鼓里,邹松看到远处红旗招展,以为七纵队上钩了,立即吹号召集士兵列队欢迎。这时,三路战士猛烈冲向敌人,敌人措手不及,抱头鼠窜,死伤众多。邹松由劣绅引路侥幸逃脱。“五县会剿”以敌人的失败而告终。

七纵队不断发展壮大,以后又成立了第九纵队,而后第七、第九纵队合并,正式编为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养军山的威名传遍了赣江两岸。

1931年7月第三次反“围剿”期间,蒋介石命令53师李抱冰部对东固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敌人来到之前,养军山村民忙着推砻踏碓,送给每位红军战士两干粮袋大米,其余粮食和财物都隐藏起来。红二团帮助村民坚壁清野之后进行了战略转移。

红军撤离养军山后,白军窜上山来扑了个空,一点食物和财物也搜不到,便往村民米缸里屙屎撒尿,用竹竿扫打田里成熟的稻谷,未成熟的被赶马践踏。他们推倒了石门楼,烧毁了所有房屋,连小乌山庵也烧得仅剩残垣断壁。

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毛泽东从中央拨来钱和粮食、耕牛、种子、农具、衣物等,帮助东固人民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他还委派毛泽覃来到养军山,发给每家5块银元,送给谢礼茂烈士的遗孀张新秀一床毯子和一把油纸伞。

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远去,在国泰民安的当下,养军山成了人们探幽揽胜,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如今的养军山,依然峰峦耸峙,围成中间180多亩稻田,四周散落着20多户人家。山岭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沟丛间,怪石嶙峋,飞瀑流泉。一条水泥公路蜿蜒陡曲,从山脚通往山寨。

走进养军山,就像来到天然氧吧,空气格外清新,令人心旷神怡;又像来到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没有喧嚣,没有噪杂。山泉叮咚叮咚地流淌;鸟儿亮着婉转的歌喉;耕牛在山间吃草,颈下响筒“咣啷咣啷”······这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祥和,使人有觅得一处安宁的快乐。

养军山村里的房子,都是清一色的,有着客家民居特色的土砖或夯墙老屋,整个村落显得静谧古朴,原汁原味。村里有多处红色旧址,如“修械处旧址”、“红军医院旧址”、“七、九纵队总队部旧址”和“红军练兵场旧址”。

“七、九纵队总队部旧址”和“红军医院旧址”就是谢礼茂烈士的侄子谢义兴的老屋。旧址右边的山坡上,分布着七个防空洞。这些防空洞高约1、5米,宽约0、9米,有的两洞相连。旧址前有一块小禾坪,居高临下,恰似指挥、检阅练兵的“将台”。“将台”下面是一丘宽阔的稻田,这就是当年红军的练兵场。

站在山顶西面的“瞭望塔”旧址上,展眼望去,东固圩镇、田野阡陌,尽收眼底。

在村外的路边,可以看到当年的石门楼遗址,石上镂刻的花纹清晰可见。那只石虎被白军砸断了四肢,村民用水泥接好,置放村口作镇村瑞兽。附近的小乌山庵遗址,仅剩残垣断壁,但门口的惜字亭还完好无损。

养军山因谢蛮王等屯兵养马而得名,还有几处小地名也因有来历而取名:石门楼(又称石牌坊)处的地名叫“牌坊下”;当年绿林好汉常在一处狭长的岩石上,就着溪水磨大刀长矛,这处地名就叫“磨刀”,现在这块磨成马鞍形的巨石还稳固于溪水边。

养军山村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谢义兴,在他身上还有着远祖的遗传基因:身材魁梧、膀大腰圆、力气超人。他也当寨王(村长),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养军山古得深沉,红得鲜艳,绿得迷人,吸引着众多专家、学者、文人墨客及游人前来考查、观光揽胜。著名作家王剑冰在写《不能遗忘的东井冈》之前,曾随同研究东固革命历史的专家丁仁祥,爬上养军山实地采访。还有人经过考查,证实了当年的第七、九纵队是驻港部队的源头,养军山是驻港部队的祖籍。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