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野劲吹文明风——永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纪实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永新县石桥镇樟枧村内,千年银杏树长得郁郁葱葱,古屋小巷里鹅卵石路上长满了青苔,村口的古井迎来送往着游客,古祠堂内农民剧团的精彩演......

□彭海涛、颜光宗、周智玮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永新县石桥镇樟枧村内,千年银杏树长得郁郁葱葱,古屋小巷里鹅卵石路上长满了青苔,村口的古井迎来送往着游客,古祠堂内农民剧团的精彩演出赢得观众连连称赞,村史馆建设正如火如荼……永新乡村,新风拂面、悠悠古风濡染,良好的家风、民风、乡风吹遍陌野。

近年来,永新县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文化传承,加大典型宣传,广泛开展文化活动,让农村“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塑造“最美乡亲”,体现“最浓乡情”,努力让广大农民享受美的环境、养成良好美德、过上美好生活。目前,全县已涌现国家级文明村镇1个、省级文明村镇4个、市级文明村镇4个,新时期的农村文明蔚然成风。

望山见水记住乡愁

永新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韵浓郁。古有中国第一个女音乐家许和子、北宋名相刘沆、元代明儒谭天如等历史名人,近有革命传奇贺子珍、贺敏学、贺怡三兄妹,现有“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祠堂里咿呀唱着的三角板、节奏分明的永新小鼓、还有那在省内外演绎过的盾牌舞……无不昭示着永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处处都能领略那古老而又醇厚的气息。

留住乡愁,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词,是保持传统与改造提升的有机融合,也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近年来,永新不断加大对散落在各乡各镇的传统古村落的修缮与保护力度,挖掘强化永新的历史文化元素,发扬自然之美,突出地域特色,让文化遗产在继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发展,为全面建成开放文明美丽小康新永新注入持久精神动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才丰乡建设了一个融入古钱币、算盘、杆秤、象棋、铜锁等元素的中国古文化村落,将其打造成融为人处世哲学、勤政廉政文化、戒子治学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令古文化熠熠生辉……如今,全县涌现出龙源口镇庙背村、南塘村、文竹镇团结村、埠前镇三门村、石桥镇樟枧村等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古色旅游相得益彰的村庄20余个,吸引许多游客前去感受古文化,欣赏古村落。

最美乡亲最浓乡情

最美乡村孕育最美乡亲,最美乡亲心怀最浓乡情。

大沙采育林场的林政管理员李进洪,20年来恪尽职守,坚持不懈,无怨无悔地坚守着山林,没有旷工一天,节假日没有休息一天,没有漏报一次火情,用大爱诠释了一名普通林业职工对绿色的忠诚。莲洲乡光明村普通农村妇女陈小莲,几十载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又担任了村委会主任,家庭和工作的重担压在她身上,可她从不言劳累,对工作对家庭都是尽心尽责,用最朴实的言行体现了新时代农村妇女自强不息、勤劳踏实、孝老爱亲的品质。龙田乡西江村黄花滩自然村的肖国星等4名村民临危不惧,跳入洪水中勇救两名落水女童,用实际行动,传递了正能量,弘扬了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

这些年,永新在孝老爱亲、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方面大力选树典型,坚持开展“最美曲白人”“莲洲好家庭”等文明评选活动,印发光荣册,张贴好人栏,鼓励先进,带动后进。结合“基层工作加强年”活动,重点抓好基层典型人物的挖掘与宣传,推出了“最美护林员”刘春吉、“最美乡村邮递员”李醒春、拾金不昧“加油工”周金兰、抚养侄子上大学的好婶婶刘艳、敬业奉献代表陈二仔、孝老爱亲模范唐俊文和刘秀媛等典型人物,其中,刘春吉、刘秀媛、周金兰、刘艳均入围了中国好人榜,刘秀媛、刘春吉、周金兰获评“江西好人”,刘艳入围“感动吉安”人物。通过加大典型宣传,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促进了农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农村孝敬老人、邻里互助、关心集体、富而思进、人心向上的人和事不断增多,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文明新风幸福乡村

走进乡村,入目的便是一群群村民聚在一起,或在休闲广场上健身散步,闲话家常,或在农村书屋学习耕种养殖技术,或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棋室内捉对厮杀,孩子们在阳光书屋中写字作画……这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正是文明新风、幸福乡村的缩影。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道路上,该县采取先县城、再乡镇、后村落社区,以点带面,逐步在全县广泛开展文化活动,通过活动陶冶农民思想道德情操。

该县加强管理已有文化设施,坚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强抓宣传,在村镇设置道德规范宣传牌,印制文明公约、文明家庭格言等张贴入户,较好地塑造了新时期永新人民诚实守信、文明开放的崭新形象;组建了“身边好人”“交通知识”“社会保障”等理论宣讲队伍,开展各类宣讲活动;鼓励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开展民间文化活动等,组建民间业余文艺团体50余家,促进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持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据了解,去年以来,该县曲艺团等单位为农民群众演出200余台次,放映电影3681场,发放科技书籍240册,计生服务200多人次,免费赠送春联2000余副,送医、送科技下乡180余次。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