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名山寻故人|骑行大东山|东固赞|柏岩仙游记

高士名山寻故人

3

2

1

吴谷 文/图

近耳闻,高士山的香火千年不断,游人如织;朝拜者、旅游者络绎不绝。

在永新县坳南乡牛田村这个山青水秀的小村庄里,有一座山,叫高士山。

我从未上过高士山,今年春上为编发一组有关高士山的稿子,专程登上了我心目中既古老又神秘的高士名山。

我为高士山的名声而去,也为高士山的名气而来。故一路上,我没有把探寻的目光过多地去留连那里的峻山秀水、劲竹苍松,而是有点别致,甚至还有点古怪地用目光去穿透千年香火的鼎盛,锁定在高士山上那几个故人的身上。

高士山的故人很难找。据说在唐代懿宗年间,一位高僧不远万里来到当时的鸣谷山(现今的高士山)开坛诵经,传佛布道。按理说,他是高士山开基祖宗。可他却没留下一点有关他开基创业的记叙,甚至连一点诗文墨宝都未留于人间。我有点遗憾,也为他抱有不平。现任道长见我脸有疑虑,忙告诉我说:“山腰处仍存有高僧后代的坟墓”。

我大喜。心想:这肯定是一处修缮完好的历史遗址。

谁料,道长带我谒拜的那座古坟却座落在杂草丛生、荆棘遍布的山谷之中。我小心翼翼地撩开坟前齐腰深的茅草,方见一块不到一尺的小碑石,上刻“乾隆道光”这几个字和依稀可辨的道教标徽及一行很难辨认的小字。道长告诉我说,那是他的名字。除此之外,什么记载都没有。

我有些奇怪地询问道长:“你们为什么连祖宗的坟都丢在这里不闻不问了呢?不能修一条小道也好让后人瞻仰吗?”

道长坦然一笑,答:“这是我们祖宗的一条规矩;生不扬姓,死不扬名。”

噢,我长哦一声,猛悟,立马想起了刚刚瞻仰过的“读书楼”,想起了“读书楼”上的主人尹安仁的好友黄庭坚老先生。

黄庭坚,江西修水人。他出任泰和县令时十分厌恶官场上的争名夺利,尔虞我诈,常上山与牛田村的同窗挚友尹安仁朝拜开祖高僧。久而久之,他俩被高僧淡泊功名的风骨所折服,便在高僧传经念佛的大殿旁,建起一座十分简陋的小楼,取名为“读书楼”。从此,两人在读书楼上谈古论今,吟诗作赋,并将“鸣谷山”改为“高士名山”,且铭文树碑以传后世。他们为什么要这样改?黄庭坚说:“山因高而秀,名以士乃传。”他们说的“士”,其实就是继承开祖高僧在高士山所倡导的那种“生不扬姓,死不留名”的风骨。

应该说,这是高士山那种风骨的延续,也是一种正气、义气、磊落之气的延续。

说到延续,不免又使我要去寻找高士山顶那座静静躺了大半个世纪的红军坟。

红军坟也处于高士山顶的一片荒野草丛之中。

那是1933年4月13日,敌第六十师与敌第十五师由莲花、宁冈两路合击永新。红军主力主动回师牛田,与国民党军队在高士山激战一昼夜后顺利撤退。这座红军坟安葬的就是当年为掩护乡亲转移而壮烈牺牲的那名红军战士。他没留下姓名,也没有留下任何遗物,留下的就是那颗完全彻底为人民的心。

这难道不是高士山那种义气、正气、磊落之气的延续与升华么?

在这里,我要向开创高士山风骨的高僧深深地鞠上一躬;要向安息在杂草荒岭中为救乡亲而无怨无悔的红军战士深深鞠上一躬。

因为,正是他们这种淡泊名利的浩然之气才体现出“名以士乃传”的古训。

这,大概就是高士山的名,高士山的气!

高士山,你青山不老,风骨与天地共存!

注:高士山位于永新县,为井冈山红色旅游区。

1234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