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在于点睛

□余澜

美丽,最动人处莫过于眼睛。4月9日,《井冈山报》刊载《30万元让800岁银杏“焕”新颜》的报道,讲的是永新县高市乡下洲中心村有棵神奇的母子银杏古树,在该乡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中,经过各方努力,最后800岁古树得到了更好保护,而且树下辟成了900余平方米的休闲广场,此地成了村子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广大村民最乐意聚集的一个好去处。

从“脏乱差”到“净齐美”,可谓天翻地覆。文中还提到,村民们很支持,自觉拆除了牛栏厕所舍屋,广场建成后,大家又很满意,高兴地为外地游客做起了“义务解说员”。这里边也有个标志性意义。

我市是农业大市,“三农”问题一直是头等大事,农村建设也是重中之重。但有时也能找到“四两拨千斤”的良策。这些年来,轰轰烈烈的美丽乡村建设,可以说让广大农村大变样,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但之中也有些个别现象值得引起重视,即有些地方的农村建设相似度太高,容易让人患上“脸盲症”。有了如此“脸盲症”,说起要“记得住乡愁”,无疑没有这么容易。

其实,像下洲中心村一样,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地理位置、人文特色和风俗特色。一棵树、一方池塘、一条石子路,等等,都可能会成为规划建设者的点睛之笔。关键看我们的主事者是否会用心,来为这个村庄留下一笔可以传承的物质财富。譬如庐陵大地之上众多的历史文化古村落一样,因各具风格、内涵和思想,如今像散落在草间的珍珠一般名贵。

点睛之笔还可以盘活一个村庄的精气神,这绝非是表面上的“易容术”。下洲中心村的标志性意义是,只要规划对路,符合老百姓的根本利益,真心实意为村民着想,那么,主动支持看似复杂、实则简单的拆建工作,难道不是每个热爱自己家乡的人,所必须要做的事?能够让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这个问题上,成为共识者、热心人和奉献者,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点睛之笔?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