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艾米果
来源: 吉安新闻网 2016-03-22 15:12 我要评论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吉水县文峰镇中心学校    邓喜根

又到了做野艾米果的时令了。

野艾米果,是我们吉水的一种美食,也是一种特产,据说还有一定的药效功能,吃了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惊蛰一过,万物复苏,小草偷偷地从地里探出头来,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张开了睡眼。这时候农事还没开始,农家妇女就凑在一块,商量去野外摘野艾草做米果吃。

野艾草长在田埂或小溪边,到处都是。农妇们吃过早饭就挎着篮子去采摘,这时的野艾草的芽正嫩,而且新鲜,还带着露水。做米果的人多,野艾摘了一茬又一茬,所以长不高。家乡还有一种真艾,不能用来做米果的,留着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用,所以旺长。这是连小孩都能区别真艾与野艾的地方。采摘好了后,便用清水洗尽,再放入沸水中煮沸一下就留着备用了。待冷却后,农妇把早已准备的米粉、红糖混合一起均匀搅拌,然后开始做起来。

这时候会做的人都行动起来了。他们洗干净了手,从大团的青黛色的米团中捏出一小撮,在双掌不停的揉搓中,一个一个圆溜溜的匀称的小米果流进了托盘中。有些人家在米果中包着馅,一般是红糖,也有豆屑(炒熟的豆子碾成粉),这种有馅的米果好吃。为了让有馅和没馅有所区别,有馅的常常做着半月形或饺子形状。做完之后,便放在蒸笼上蒸了,大家都在旁边焦急地期待着。

开蒸笼的时刻是最诱人的,是最神圣的。一揭笼盖,一股独特的清香扑鼻而来,满屋子顿时都弥漫了这种香气。只见黛绿色的米果热气腾腾、又明灿灿的,让人垂涎三尺。按家乡风俗,先要满满盛一碗来祭奠祖先,然后才可以吃。装满那碗米果以后,大家就迫不及待地、津津有味地、狼吞虎咽地囫囵吃起来。吃到有糖馅的,甜水弄得直咂嘴;吃到有豆屑的,就一个劲儿地闻着。一时间大家都忘记了斯文,忘记了一切,一个劲儿说“好吃、好吃”。吃饱了,吃足了,便给左邻右舍满满装一碗过去。哪怕邻居也做了米果,也要硬塞给人家一碗,说“看看我家的好吃么”。一句朴实的话语,让邻居顺水推舟地接下了这份淳朴的、甜甜的心意。一碗米果,值不了几毛钱,但把邻里关系拉亲了、彼此情感拉浓了、心灵距离拉近了。

野艾米果,闻是这香,吃起来也是这香;热有热的味,冷有冷的味,让人回味无穷。这米果,让远在他乡的游子多了一份牵挂,多了一份乡愁!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