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醇美青原
东固革命烈士陵园快速建成,青原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山前村搬迁、渼陂万寿宫等其他景区项目建设加速推进……这不仅为青原旅游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实现了文化高......

□肖和平

青原区,一个与新世纪共成长的年轻新区。青春年少的她,却有着几份醇美和厚重———

这里有庐陵文化的深厚积淀,有跨越千年的禅宗祖庭,有阳明心学的智慧之音,有彪炳千秋的红色历史,有绿色家园的山水画卷,有纯正朴实的良好民风。

依托这些资源禀赋,青原区始终坚持在喧嚣中坚守、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高品质发展文化旅游业,大气魄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一个文化醇、生态美、生活甜、民风纯的醇美青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如一杯美酒醇香四溢。

文化是品牌,坚持合理利用与适度开发相并重,多彩文化春满园

文化是青原区最大的品牌与优势,承载着浓浓的乡愁。

大自然的厚爱和历史的眷顾,造就了青原独特的文化背景,庐陵文化、佛禅文化、理学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多彩绽放,有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个中国传统村落、5处国保单位、7个国家和省级非遗、3个4A级景区和2个3A级景区。

为了让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活”起来,该区坚持继承创新、规划引领、项目化推进、品牌化创建,去年以来,共整合各类资金5亿多元,全力推进青东公路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带和青原山景区、渼陂古村、富田景区、东固景区“一带四景”建设。

青东公路、新105国道、富滩快速通道竣工通车,迎来了中心城区环抱青原山发展新序幕;成功回购了青原山庄、游乐园等景区核心资产;青原山大道、景区生态路、庙前路等景区道路工程竣工使用;东固革命烈士陵园快速建成,青原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山前村搬迁、渼陂万寿宫等其他景区项目建设加速推进……这不仅为青原旅游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实现了文化高度的新提升。

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为传承庐陵文化和红色基因,该区坚持合理利用和适度开发,努力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凸显风貌的完整性,体现生活的延续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近年来,该区累计筹集投入上亿资金用于渼陂古村、富田古镇、东固革命根据地旧址群、阳明书院、文丞相祠等抢救性保护维修,100多处革命旧居旧址修缮一新;被誉为“西江杏坛、东南邹鲁”的阳明书院和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提升工程建成开馆;历经“三建三毁”的富田文丞相祠已落成并即将开祠;大气、正气、灵气、雅气、秀气、祥气“六气合一”的“古村新镇”示范片区全面打造,处处彰显“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庐陵风情。

文化为魂,文化塑形。该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注重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企业,奥克1991、井大阳光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吉安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如颗颗珍珠,诗意地落在青原区这个小巧精致的“玉盘”里。

生态是财富,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生态美景醉如画

生态是青原的底色,是最大的财富。

近年来,青原区在“生态立区”执政理念的指引下,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新路。该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区,富田、天玉、新圩创建为国家级生态镇,渼陂村为国家级生态村,渼陂村、陂下村为国家生态文化村,青原山景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该区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积极融入“生态元素”,大力改善城镇、水利、交通、生态等基础设施条件,全面实施清洁工程,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基本实现了乡镇全域范围的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我们虽然是生活在农村,但有了这个清洁工程,我们也能像城市人一样搞垃圾袋装化,日子真是越过越舒服!”广大农民朋友发自内心的由衷赞叹。

既要保护环境,又要发展经济,这相互冲突的“囧事”,考验着执政者的作为和水平。

该区坚持走“双赢”之路,本着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

山”的理念,为经济科学发展把好准入关,守好“环保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该区从城市布局到产业结构发展规划,从招商引资到项目发展,认真扮演着“过滤器”的角色,不让“新污染”进城,消灭存在的“老污染”。坚持把园区当作景区建,园区日处理污水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全面投入运行,近几年,先后否决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污染型项目20余个,关闭落后工艺和高能耗、高污染企业15家。

一村一品整村推进,支柱产业板块扩张。该区一手扶持井冈蜜柚、绿色蔬菜、花卉苗木等现代农业产业,做大规模,叫响品牌;一手大力发展集生态旅游、精品农业、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打造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富滩丹村蜜柚基地、天玉逸乡园等一批精品休闲农庄基地,拥有农产品示范基地100多个,带动发展专业合作社198家、家庭农场155家,实现了农旅深度结合发展,果园菜地里的“土特产”变成了休闲采摘游的“抢手货”,实现了农旅深度结合发展。

民生是追求,坚持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相结合,民生福祉润民风

万事民为先,幸福来敲门。

“出门是干净的水泥路、柏油路,拧开水龙头就有安全卫生的自来水,中小学校的条件不比城里的差”;“参加了新农合和养老保险,后顾无忧了!”……如今,无论走到青原哪个地方,都能听到老百姓这样讲述他们的新生活。这是青原区坚持民生优先、民生为重,持续不断地提升民生福祉的真实写照。

走进该区最边远的东固畲族乡山区,昔日“一个小操场、一座破房子,窗上飘着塑料纸”的学校已成历史,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干净卫生的学生食堂、舒适漂亮的公寓,真正做到了“最漂亮的房子在学校,最优美的环境是校园”。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该区坚持“六个优先”办人民满意教育,赢来好评如潮。

财政支出,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该区本着加快发展、负责任发展的执政理念,坚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醇厚风格,向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等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中要答案,使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温暖百姓生活的满意之作。近4年,该区累计投入民生资金近30亿元,区人民医院、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相继建成,区公办幼儿园、棚户区改造等一批民生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填补了一系列区级民生“空白点”。

该区高效落实各项就业帮扶政策,让更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创业;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建立了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等一系列社会救助制度,荣获全省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县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扶贫解困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道德讲堂、“百姓直通车”大讲堂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更是如春风化雨,温暖着民心,进一步夯实着纯朴民风的根基。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