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脚印 什么也别留下

 

吴学安

“生态旅游”最早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提出的。30多年来,其内涵不断扩充,但有两个要点始终不变: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它们不应受到损害。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景区借打造生态旅游之名,不惜竭泽而渔,破坏原有生态。这种过度开发主要表现在:不限制游客数量,严重超容量、超负荷运作;置植物发芽、动物繁殖的生态敏感期于不顾,仍然照常开展旅游活动;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办事处官员曾经这样形容:“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被逼着乔装打扮出去赚钱。”此外,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生态之旅变成污染之旅。例如在景区乱扔垃圾、随意踩踏花草、攀摘树木、戏弄野生动物等,把生态风景区糟蹋成岌岌可危的“生态碎片”。

无论是陶冶人们的身心、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还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生态旅游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关部门应该对生态旅游加以引导和管理,核心之一就是把握住生态资源承受能力的“底线”。

作为经营方,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服从保护、开发促进保护”的基本原则,对景区实行严格的功能分区。其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应禁止任何非保护活动,缓冲区只允许从事研究观测活动,只有实验区才可允许从事旅游等活动。同时,要科学确定、严格控制生态旅游容量,把游客数量限定在自然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对于游客而言,参加生态旅游时一定要具备基本的生态保护理念,举止文明,善待自然。见到鸟虫鱼兽尽量不要去打扰,要学会静观默察、敬天悯物,可以通过摄影、写生、自然探究等活动充分感悟和欣赏自然。换句话说,就是“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这才是一个成熟、文明的游客应有的行为。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