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零模式”富了库区移民 ——吉水精准扶贫新探索掠影
来源: 江西日报 2016-03-04 10:28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以前我们住的地方一下大雨就涨水,现在不但住上了砖瓦房,养猪养牛还有补贴。党的扶贫政策真是好。”日前,吉水县水田乡库区移民王莲花边给牲畜喂食边对记者说。

王莲花家境贫困,她在政府的支持下,买猪仔建猪舍,买牛犊盖牛圈,组建了产业合作社。凭着这股子干劲,短短一年多时间,她的合作社已有300多头猪、20多头牛,成为吉水库区2.3万移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这是吉水县产业扶贫的一个成功案例。目前,吉水县通过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增强造血功能;通过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联手,走出了移民“零资金、零技术、零场地”的“三零”扶贫新模式。

“零资金”加盟

“这里的移民都拿不出钱来搞产业,我们就选择了‘零资金’加盟的合作模式。由绿羽公司提供鹅苗、饲料和技术,无偿交给贫困户养殖,再由公司回收销售,贫困户不需要出一分钱,还可从中赚取回收价。”水田乡孔家巷村挂点镇干部孙华既是孔家巷的移民,又是这里的扶贫干部,对情况十分了解。在他的引导下,孔家巷10户贫困户加盟到绿羽公司养鹅,年出栏白鹅3万余羽,户均收益1万多元。

针对贫困户无资金不敢闯的顾虑,吉水让自愿发展种养业的贫困户“零资金”加盟农业产业化企业或合作社。企业或合作社负责提供或赊销种苗,交由贫困户自主种养。产业培植期间,企业或合作社免费提供防疫和技术服务,产品成型后企业或合作社以略高于市场价格统一收购。这种“加盟式”模式得到了库区移民的一致认可。目前,沙上、中村、新市等移民村已经形成了以鸡、鸭、鹅、黑木耳等产业为主的种养产业链。

“零技术”入股

对于产业经营能力弱、无技术的贫困户,鼓励他们用水田、林地等入股企业或合作社。企业或合作社承诺每年支付贫困户扶持资金的10%到15%作为分红,土地入股则按比例分红,同时合作社优先聘请贫困户参与管理、采摘,每月支付固定工资或按劳计酬。

水田乡党委副书记罗小平告诉记者,水田乡富口村去年引进外资,建设4000亩井冈蜜柚基地,明确了157户移民以林地入股,持有20%股份,公司以资金入股,持有80%股份,负责经营管理。此外,县里给予50万元扶贫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待井冈蜜柚挂果后,移民按入股比例享有利润分成。届时,仅利润分成每户纯收入可达6000元左右。

目前,水田乡贫困户入股种植的井冈蜜柚已达7000余亩。移民尹细苟等人将自家林地入股给绿源果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种植经营,他们“坐享其成”。同时,合作社还聘请他们参与日常管理,并按每天80元至100元支付劳务报酬,年终还可按比例参与分红。

“零场地”联营

产业发展没有资金,县财政给予补贴;没有技术,用土地入股。没有场地怎么办?不怕,吉水推行联营生产模式:针对没有生产场所的贫困户,由合作社提供生产基地,贫困户和合作社联营生产管理,再统一销售。

水田乡流传着一个两头牛变百头牛的故事。

2014年春节,在广东某服装厂务工多年的胡秋冬回到家乡当起了“牛倌”。最初,胡秋冬只购买了2头黄牛犊,想着年底能有万把块钱的收益就很满足了。随着饲养技术的娴熟,胡秋冬的存栏肉牛逐渐变成了5头、10头、20头……一年多时间内,他不但建起了牛棚,还成立了黄牛产销专业合作社,养牛事业搞得风生水起。村里的贫困户看到他养牛这么赚钱,纷纷申请县财政的扶贫资金,转而购买牛犊或母牛,加入胡秋冬的合作社。在零场地的情况下,贫困户每年可稳当地获取不菲的利润。就这样,胡秋冬这个半路出家的“牛倌”,硬是在短短一年间,将2头牛演变成100多头牛的产业合作社。

“三零”合作精准脱贫新模式的推广,不仅让库区移民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更促进了产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如今,吉水42个贫困村建立了42个产业基地,成立了41个合作社,790户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培育了“八都板鸭”“低坪葡萄”“水南腐竹”“螺田大蒜”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

( 尹 珊  赵 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