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群众致富梦想——吉安县“十二五”产业发展纪实
来源: 吉安通讯 2016-01-27 11:36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王修明、杨子婵、杨清

虽然已经进入寒冬,但散落在蜜柚林和葡萄园里的丰收记忆却托起了农民们增收的希望……

尽管天总是阴沉沉的,工厂一排排灯火通明的窗子却显得格外敞亮,机器依旧快节奏地运行,好像在激励着工人们辛勤工作……

即便寒风刺骨,赣大物流园区却一派火热的景象,一座座山头被夷为平地,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当梦想照进现实,五十万庐陵儿女细细品味出幸福的真谛。“十二五”完美收官,吉安县走过不平凡的五年。

“十二五”期间,我县坚持农业基础性地位不动摇,力促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与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两手并重”,推进“一产接二连三”,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引领提升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县主动适应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促产业,提质增效转方式的总要求,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打牢坚实基础。

粮食总产连续增长。“十二五”期间,我县在永和镇建立万亩旱地油菜高产创建示范区,在凤凰、官田建设了两个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在每个乡镇建设千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耕地保护和有机质提升项目,推广早稻集中育秧、配方施肥、绿色植保等适用技术。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四个,建设规模6.9万亩,累计投入资金5385万元。粮食总产连续五年增长,由2010年的43.01万吨增长到46.03万吨,年均递增1.4%。

种植业不断壮大。作为我县富民产业,井冈蜜柚、横江葡萄、绿色蔬菜等产业规模逐年扩大,效益逐年增加。井冈蜜柚产业通过大户带动、联户经营、小户铺开的开发模式,建立了2个万亩基地、15个千亩基地和 “千村万户老乡工程”示范点;横江葡萄产业以增量为主向以增效为主转变,大力发展设施葡萄,每亩增加效益3000余元;县财政每年安排1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蔬菜产业,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新增50亩以上规模的绿色蔬菜基地16个,新建蔬菜大棚2000余座。

禽畜业持续发展。肉鸡产业在吉安温氏、江西正邦公司带动下,发展合作养鸡1200多户,带动就业人员近3万人,初步形成肉鸡育种、孵化、生产、检测、销售、服务一体化产业链条;十二五”期间,我县新建大型养猪场10个,建设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2家,总投资475万元(中央资金),年均存栏生猪45万头,年均出栏生猪72万头,保证了全县肉类市场供应稳定;肉牛养殖规模也在逐步扩大,通过实施母牛扩群增养项目、政策扶持、母牛冷配等措施,全县肉牛存栏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近100户。

现代农业示范园初具规模。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面积2.8万亩,目前完成核心区5000亩总体规划设计编制,征、租地3000余亩。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正逐步改善,已通水通电通路。“三区一平台”建设见雏形,建设了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大楼,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产业示范基地,光伏大棚3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吸引民间投资1.1亿元。2015年,我县现代农业示范园获得市委、市政府授牌,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县。

健全完善 不断做大现代工业总量

“十二五”期间,吉安高新区按照“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做大总量,加快集聚”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难攻坚,砥砺奋进,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产业大发展。坚持“生态建园、特色立园、产业兴园”发展思路,围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优势,培育壮大了协讯电子、博硕科技、航盛电子、娃哈哈等企业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科技、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项目和企业。目前园区电子信息业共集聚企业99家,规模以上企业近40家,其中数字视听产业集群被列为江西省60大重点产业集群之一。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由2010年的100亿元跃升到2014年的268.8亿元,2015年突破300亿元。

平台大建设。按照“生态园区、城市新区”建设理念,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原则,不断拓展园区发展规模。目前园区长期规划总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中期规划面积为50平方公里,现已开发(下转三版)(上接一版)建设约10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园两区”(敦厚园区和凤凰园区)发展格局。成功创建省级电子信息化产业基地、省级中小企业孵化园。博士后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市级科技创新团队、市级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相继成立。

服务大创新。2012年园区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首批18个重点省级工业园区之一,2013年经省政府批准升级更名为“江西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吉安市唯一一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5年9月29日,园区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健全了管理服务机构,建立了独立的财政管理体制,制定了年度目标考核办法和分类考核的绩效考核体系,设立了科技创新和挂牌上市奖励资金,进一步健全了园区投融资服务体系。同时,科技、国土、城建、税务、环保、公安等职能部门已陆续在高新区设立办事机构,并建立联合办公的“一站式”投资审批服务中心。

规划引导 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实力

“十二五”期间,我县通过加强规划引导、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强化资金扶持、完善税费政策、深化金融支持、强化要素保障,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综合实力。

旅游业方面,我县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投融资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旅游商品品质,积极争资并包装了一批项目,旅游市场得到全面激活。截止目前,我县共有国家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2处、2A级景区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处、省4A级乡村旅游点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处、省历史文化名村3处,国家级文明村镇1处,国家级生态乡镇5处,三星级旅游饭店1家、二星级旅游饭店1家,农家旅馆4家,庐陵风味餐馆5家,旅行社及服务网点4家,较好地为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服务。现有旅游从业人员2000余人,年累计接待游客数量及旅游收入均呈现较快增长,由2011年的242万人次、21.8亿元增长到到2015年的480.9万人次、44.7亿元。

文化产业方面,我县围绕“庐陵文化”这一主题,立足特色,科学发展,通过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以及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的品牌,大力扶持演出业、娱乐业、文博展览业、文艺培训业的发展,培育发展文化产业主体。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文化产业项目落户我县,新增一批文化娱乐场所和文化产业经营户,文化企业数量不断攀升。2015年1至9月,全县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6.5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7.27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2%。

交通物流业方面,我县把物流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来培植。2012年出台了《关于做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加大优惠政策实施力度,物流产业正从传统运输向综合服务(第三方物流)过渡,产业雏形显现。由于政府的扶持,物流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当年就新增物流企业33家,自开票企业从1家发展到5家,新增车辆吨位850吨,船舶5060吨,税收增至2330万元。截止2015年底,我县共有物流企业140多家,车辆吨位2万多吨,物流税收1.43亿元,形成了以赣大物流园为龙头,全县物流企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金融业方面,2012年我县在全市率先出台了《政银企融资对接工作意见》,2014年又出台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中心实施方案》,“农村青年文明信用示范户贷款”、“水立方”、“企贷通”、“转型升级贷”、“致富宝”等金融产品创新取得了新突破。目前,我县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1家,设立金融机构网点73个。截止2015年12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4.57亿元,比2010年增加98.47亿元,增长131.98%;各项贷款余额76.54亿元,比2010年增加47.14亿元,增长160.34%,贷款比存款高28.36个百分比,有效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