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图说庐陵> >正文
永福桥与晏家故事
2015-12-02 08:24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白沙永福桥

在古代吉安,各地都有乡绅和名商乐善好施,资助乡里的事迹。在吉水县文昌乡螺陂村(今吉水县白沙镇白沙村螺陂自然村),有一位朝廷旌表的义士晏仲杰和妻子赖氏,将家里数十年积蓄全部捐献出来行善乡里,建造永福桥。据光绪六年《晏氏族谱》记载,清康熙末年,螺陂村晏仲杰娶妻赖氏,当时家境并不富裕,但赖氏非常能干,“乘星月以耕耘,卜昼夜而纺绩”,在屋前潇泷河边的开阔地修筑良田,家底日渐殷实,交纳租税两千余石。这时,他们开始建祠堂、修道路、赈灾荒。在每年秋天收租的时候,在每个桶里放一个木制的大寿桃,这样租户可减少稻米一升;而当晏仲杰和赖氏卖米的时候,就悄悄地把木桃取出,这样每石谷子可以让农户多得米一升。这就是族谱中所说的晏家“桶制寿桃,入则用之,出则去之”的感人事迹。

可就这样一户善良的人家,遇到一个大难题:晏仲杰到了40岁,还没有子嗣。于是,赖氏帮他找了个贤淑的侧室刘氏。终于在晏仲杰54岁的时候,长子晏舜仁出生,又过了四年,次子晏舜礼出生。这时,晏仲杰想完成一件大事,那就是在村边的潇泷河上建一座石拱桥,但建桥是件大事,既要有财力,又要花时间设法将红石从赣南运来。可到了乾隆十八年(1753年),晏仲杰66岁,还没来得及完成心愿,就因病去世。修桥的重任就落在赖氏和刘氏身上。

族谱记载,赖氏和刘氏“同心黾勉,长夜经营”,既共同抚育两位孩子,又努力劳作,节衣缩食,积累资金,“建造桥梁,费千余金而不惜”。据《光绪吉水县志》载:乾隆45年(1780年),赖氏和刘氏终于将石桥建成。这时,晏仲杰已经去世27个年头。从此,吉水县文昌乡有了一座横跨潇泷河的石拱桥。晏家也人丁兴旺,长子晏舜仁生子七人,次子晏舜礼生子五人。晏家乐善好施的事迹传遍乡里,赖氏80大寿时,举人赖邦本题写了“勤俭淑德”寿匾;刘氏89岁时,儒学训导雷耀为她题写“福茂萱堂”寿匾。光绪六年,朝廷下诏表彰晏家的善举。

在当地螺陂村,晏仲杰和妻子的善举,既是晏家敦品厚德、乐善好施家风的体现,也是人们恒久传承的道德风尚。晏仲杰的父亲晏象贯从永丰南坪迁到吉水螺陂,买山置田,与迁来的异姓村民和睦相处,晚年嘱咐两位儿子多行善事。晏仲杰的哥哥晏仲俊尽力协助修桥,去世后也得到朝廷的褒奖。晏仲杰的舅舅戴公独自出资在螺陂村挖建水井,从此村民不用到潇泷河挑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晏仲杰的曾孙晏发榜拾得银子三十余两,在路亭等待遗失者,并不取任何酬金。永福桥建成200余年来,一直受到当地村民的喜爱和保护,至今保存完好。据《光绪吉安府志》卷四《地理志·吉水县桥梁》载:“永福桥,在文昌乡。乾隆间晏仲杰妻赖氏建。”永福桥位于吉水县白沙镇白沙村螺陂自然村南端,横跨潇泷河上,至今仍为乡间重要通道。桥南北长34米,宽4.3米,2墩3拱,拱高8米,红石建造,拱弧流畅,造型优美。桥头南岸两株古樟分立左右两侧,枝叶空中相连,给石桥平添古韵。无论从规模还是造型,永福桥吉水仅见,吉安乃至江西罕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责任编辑:王志峰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