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人文史话> >正文
武功山“王爷”汪可受
2015-12-01 14:27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郭菊生

在武功山各寺庵的大殿内,供奉有“如来佛”、“弥勒佛”、“药师佛”等众佛罗汉。其中,有一尊叫“王爷”的大佛,其原型就是明末吉安知府汪可受。

清初大文学家蒲松龄,在他的旷世名著《聊斋志异》第十一卷中,对汪可受有一个专篇。

原文:《汪可受》,湖广黄梅县汪可受能记三生:一世为秀才,读书僧寺。僧有牝马产骡驹,爱而夺之。后死,冥王稽籍,怒其贪暴,罚使为骡偿寺僧。既生,僧爱护之,欲死无间。稍长,辄思投身涧谷,又恐负豢养之恩,冥罚益甚,遂安之。数年孽满自毙。生一农人家。堕蓐能言,父母以为不祥,杀之,乃生汪秀才家。秀才近五旬,得男甚喜。汪生而了了,但忆前生以早言死,遂不敢言,至三四岁人皆以为哑。一日父方为文,适有友人过访,投笔出应客。汪入见父作,不觉技痒,代成之。父返见之,问:“何人来?”家人曰:“无之。”父大疑。次日故书一题置几上,旋出;少间即返,翳行悄步而入。则见儿伏案间,稿已数行,忽睹父至,不觉出声,跪求免死。父喜,握手曰:“吾家止汝一人,既能文,家门之幸也,何自匿为?”由是益教之读。少年成进士,官至大同巡抚。

几百年前的故事,虽带有很大的夸张和神话,但汪可受从小聪明,勤奋好学,仕途畅顺,清正爱民,这一点不假。

在江南道教圣地武功山金顶,鹤峰寺后有一个祭坛叫“汪仙坛”,也称“望仙坛”,主人公也是曾任吉州知府六年的汪可受。

《吉安府志》载:吉州知府汪可受恤民脱俗武功山,死后,百姓把汪爷呼称“王爷”,立坛塑像,祭为武功山守护神,以保一方平安,始建于清代。

更有甚者,《金刚经灵感录》在《新异录》章节里,也对汪可受作了更进一步的神化。

书中这样写道,“明朝万历时,黄梅人汪可受在船中拜梁王忏,到第五天半夜,有石触船,船夫下水,捞得一石匣,可受打开一看,内有三十二分金刚经一部,用篆法书写,各种体裁……”。

据资料载,汪可受(1559—1620年),湖北黃梅人,字以虚,号静峰、三盘居士,额精道佛,法号“道森”,对风水道经颇有研究。

汪可受从小出生在文人世家。父亲汪勋(号逸斋)昆仲孝友(人文毓秀之意),相继入邑庠(本地中学)。均留有不少诗词佳作传世。叔父汪灼(字竹庵),究心禅学。

汪可受幼时读书用功,有“黄连居士”之称。明万历七年(1579年)己卯中举,次年21岁中进士。初授金华知县,体察民间疾苦,又任礼部员外郎、郎中。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汪可受被朝庭选任吉安知府,上任以后,汪可受力行法治,体恤民困,不畏强暴,正直清廉,使吉州一派生机,政通人和,百姓安逸。

据传,汪可受上任不久,便乔装至吉水调研,行至大街上,忽一大户扔出只道靴。他知这是给他的下马威,便忍气吞声,走访吉水东南西北四门。发现东门城口有一处风水特别,人称“水滴铜鼓形”,一到晚上子时,水滴铜鼓会发 出“当当”之声。

汪可受不解其故,回府后便查阅道法经文和山水地理经典,发现此乃文人辈出的关键所在,一些贵人仗此骄横欺世,目空一切。在道人的点破下,他将一条母狗杀死,将血泼在“水滴铜鼓”形上,并念咒封杀。从此,这里的文运再也不灵,慢慢开始衰败。

最有名的举动是,将南宋知府江万里修建,被洪水冲毁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白鹭洲书院复建如初,聘王时槐、邹元标为书院主讲。

在任期间,多次与京城大儒游览武功山,遍游走访各寺庵,慰问道人和住持。在金顶建坛,瀑布边建亭,亲书“福星亭”和“福野须之”二匾。

之后,又多次上武功山,在坛边诵读经文,研讨道法。此举被武功山神老感动,便托梦给白鹤峰主持,修建一坛,并封汪公为坛主,此是“汪仙坛”之由来。

由于汪可受为官清正,爱民如子,深受吉州百姓拥戴。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汪可受升任陕西布政使、后又任兵部左侍郎、蓟辽总督,为保边关,抵御北侮,作出了贡献。在官四十年,政绩卓著,被神宗皇帝亲表“天下清廉第一”,树为官吏典范。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汪可受因病告老还乡,次年卒,谕葬茅山,赠兵部尚书。神道碑建黄梅县柘林铺右。著有《道心说》、《下车草》等。后人为纪念汪可受,在黃梅紫云山挪步园建有可受祠。

时隔21年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一个没落地主家,出生了一个蒲松龄,他少时用功读书,热衷科举,后多次乡试未中。在仕途失意之后,遂把精力全部投入文学创作之中,收集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资料。

康熙十八年(1679年),蒲松龄40岁。

作成狐鬼小说初步集,定名《聊斋志异》。

因汪可受是明未时期朝庭表彰的“第一清官”,深受百姓传扬,在民间有极好的为政清廉形象,被蒲松龄收列《聊斋志异》之中,并加以神化。

一稿结束,蒲松龄找到亲戚(侄女舅父),国子监祭酒,刑部左侍郎高珩代为写序。高珩又将他推荐给好友毕际友(其父户部尚书)任私塾教授。还将《聊斋志异》初稿带入宫内广为传阅。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蒲松龄48岁,结识大诗人王士祯,邀为《聊斋志异》题诗。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蒲松龄67岁,《聊斋志异》全书著毕。王士祯弟子,诗人朱缃抄录全书,题诗三首。使《聊斋志异》诗文并茂,以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等特色流入社会,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刊刻行世。

从此,吉州知府汪可受的名字,在中国的大地上越传越神。目前,《聊斋志异》在国内外各种版本有30多种,近20个国家有译版。全国《聊斋》出版物也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部。

可见,无论是古是今,人民对好官,为政清廉的官,体恤百姓的官是多么渴望。对严于律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贤达,又是多么的敬仰和怀念。

责任编辑:王志峰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