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人文史话> >正文
明代赈灾捐粮大户贺氏兄弟
2015-12-01 14:27 来源: 庐陵论坛

作者:耿艳鹏  来源:井冈山报

  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全国水旱灾情严重,粮食大面积减产,粮价飙升,饥民大增,社会动荡。面对民情危况,朝廷想紧急进行救灾,但苦于国库早已空虚,拿不出多少钱粮。怎么办呢?有朝臣建言:“何不诏令天下,有钱出钱,有粮出粮,官绅士民都来赈灾?”大灾之年,也只能这样了。于是朝廷发布诏告,层层传递,各级官府忙着去动员。没多久,外地遭遇大灾,朝廷诏告求捐赈济的消息传到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引起一番骚动。吉安府永新县半山区半平原,土地肥沃,人民勤劳,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又是礼仪之邦。闻之灾情,一些官员和绅商纷纷解囊,各姓宗祠向有公田(族内公有),放租收粮,也从中拿出粮食交给官府用于赈灾。厚田乡中屋里(今沙市乡中居村)有一姓贺的人家,贺祈年贺引年两兄弟承继祖业,家有大宗田地,人也勤劳,且经营有方,又适逢这两年风调雨顺,所以收成颇丰。贺祈年贺引年兄弟为人豪爽,平时就乐善好施,资助乡村公益事项。这次听到朝廷诏告求捐赈济的消息后,两兄弟知晓灾情严重,朝廷一定有困难了,否则不会颁布诏告。过去是有灾情或难事,里长或县令求援,1百石、2百石也捐过,现在是朝廷求援,社稷百姓都是大事,恐怕3百5百都不管用,赈灾是修善的大好事,要捐就多捐一些。他们商议后,乐捐粮食5500石,交官府用于赈灾。这一义举夺全国民间捐粮第一。

英宗帝朱祁镇接报后,大喜。当初闻知水旱灾情那么严重,国库拿不出更多的钱粮来赈灾,急呀!求捐的诏告发出后,想不到各地能纷纷响应,你看,吉安府永新县贺姓一家就捐了5500石,为朕分忧啊!良民!这样的人若是官员,一定是忠臣。不是官员有何妨?朕要他做官!于是,朝廷为全国乐捐赈灾状元贺祈年颁布褒奖诏书,封其为官。

朝廷的褒奖诏书热热闹闹地传下来了,贺姓宗祠喜气洋洋。正当人们向贺祈年祝贺时,谁知贺祈年坚决不接受,“我们就是个作田的农民,多收了点粮食,捐些出来是为的赈灾,接济灾民渡过难关,不是为了自己。赈灾有粮就多捐一点,没有想去争什么第一。总之,这官不能要。再说,我也不会当官呀!”

官府的人见贺祈年真是个大老粗,坚决不愿当官,怎么办?有人悄悄说:“他不受抬举就算了,这捐粮状元不是还有他弟弟一半吗?”是呀,他弟弟当官也行,不就交了差吗?忙找贺引年商量。贺引年说:“没商量,没商量!我哥哥都不愿当官,我更不会当官。我们就是农民,爱土地,爱劳动,还是作田好!” 官府无奈,只好将实情上报朝廷。英宗帝朱祁镇感叹吉安府永新县真是民风淳朴,乡民可亲。既然人家习惯务农,也是好事。褒奖还得褒奖,于是朝廷特敕旌贺家为义民。贺氏这一义举在全国成为美谈,写入地方史志。贺祈年的后人贺康载,明代曾任西安(今浙江衢县)县令、山东兖州府同知。贺康载之子贺贻孙在明末清初文坛上小有名气,其诗文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人民的疾苦、不折的气节,受到人们的敬重。

责任编辑:王志峰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