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人文史话> >正文
庐陵古祠中的《论语》故事
2015-12-01 14:27 来源: 庐陵论坛

作者:欧阳和德、段富生   来源:井冈山报

永阳曲山萧文昌公祠

凤凰钱塘大学士第

  ◆欧阳和德/文段富生/摄

庐陵文化是中国古代区域文化的一朵奇葩,值得悉心保护、继承和发扬。“建筑是一个民族凝固的历史”。作为文化的物质遗存,祠堂、家庙、牌坊具有尊先祖、聚族心、训子孙、倡孝道的价值。庐陵全境有宗祠2000余座,吉安县政协抢救性地将全县1949年以前建造并保存较好的138座古代宗祠进行逐一测量、描述、考证,结集出版了《庐陵古祠》。这在一方面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彰显庐陵精神,一方面又拆旧建新令人扼腕痛心的当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弥足珍贵。

庐陵文化以忠君报国和刚正坚毅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特征。最典型的,莫过于文天祥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以及其与孔子一以贯之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悲壮情怀。作为庐陵文化的重要载体,庐陵古代宗祠的设计、型制、标识等,也无不浸透着儒家思想,印痕深深——横江濠沄的周家宗祠里,大书朱熹书写的“忠、孝、节、廉”四个字;许多宗祠的东西侧门都写有“出则弟,入则孝”;其它众多宗祠的匾额也概不出“忠、恕、礼、智、信、和”等。今天,这些儒家思想的精华仍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最原始文献,是孔子死后约五十年后弟子们根据听课笔记作的回忆录。由于都是师徒对话,浅显易懂,过去曾是小学启蒙读物。但今人离古文越来越远,已感晦涩难懂,好像《论语》离我们太遥远了。其实稍读《庐陵古祠》,发现其中有不少故事就涉及《论语》——《论语》就在我们身边。

无法割舍的至亲

颜静公祠,位于梅塘镇樟家,清代建筑,三进二天井,竖扁砖山石,蓝灰割线外墙。门设阙楼,木质斗拱,圆瓦盖顶。其中一对楹联状极颜姓辉煌历史:“唐室无双国士,圣门第一人家。”

“唐室无双国士”,指唐朝时候的忠臣颜杲卿。“安史之乱”时颜镇守常山,开始假装投降,后又断安禄山后路。安禄山质问他为何背叛?颜说:“我是唐朝的忠义之臣,怎么会和你这放羊奴一起叛乱?!”安禄山气急败坏,割了他舌头,颜仍大骂不止,最后被活活烧死。文天祥《正气歌》中“为颜常山舌”,就引他为楷模。

“圣门第一人家”,指孔子最深爱的大弟子、也是最优秀的弟子颜回。颜回,又名颜渊,鲁国人,小孔子30岁,《论语》里24次记载了他的言行,孔子对他的评语都是表扬,而无一不足之处,这在孔门23个私塾弟子中是绝无仅有的。颜回的优点太多了。他德行第一,最为好学,进取不止,天资聪明,大智若愚,努力践行……后世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颜”,可见其在儒家里的崇高地位,足让颜姓人世代引以为荣。

孔子表扬颜回的著名评语是:“粗茶淡饭,居住在简陋的深巷,一般人都为此面带忧愁,但颜回却能自得其乐。颜回真是个贤人啊!”

对颜回的聪慧,同学子贡自叹弗如:“他闻一就知十,我闻一才知二。”连孔子也自叹弗如:“不如他,我们都不如他。”

颜回还不忘在险境里与孔子幽上一默。有一次,他们师徒在混乱中被冲散,最后重聚时,孔子深情地说:“我以为你死了。”颜回说:“老师您还没死,弟子我怎么敢先死?”师徒情深如此。事实上,他们情深如父子。孔子亲口说“我待颜回就像亲生儿子一样。”颜回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而不幸短命早死,孔子哭得像个泪人儿,大呼“老天真是要我的命啊,老天真是要我的命啊!”。

颜回的父亲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颜回死后,颜路向孔子提要求:“老师您不是把他当作亲儿子看待吗?请您把您的车卖了,给他置副外棺吧。”但孔子坚决不肯,理由是我儿子死也没有置外棺,何况卖了车,我坐什么?孔子这态度着实让人费解,也一直为后人所诟。但当同学们凑钱给颜回厚葬时,孔子没有反对,只是申明不是自己的主张。夫子其实是恸于心而止乎礼啊!

颜姓家族与孔子的亲情关系还远不只师徒。距今2565年前,有个高大的、穿着还算笔挺的60多岁老者,带着礼物到一个老百姓家里求婚。这老者其实已经有一个老婆和一个妾,但生下的却是九个女儿和一个跛足的儿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老者不死心,看上附近有个老百姓家有三个女儿,希望能有哪个女儿能嫁给他,为他再添个弄璋之喜。大女儿、二女儿一见是个老头,说什么也不嫁。最后还是三女儿明事理,答应嫁。其时,三女儿还是个15岁的花季少女。婚前,她与老者到一座叫“尼”的山下祈祷能生子。一年后,她争气地生下个儿子,这孩子的脑门凸起得像个小山丘。

这个花季少女名姓颜,名征在。生下的孩子名姓孔,名丘,字仲尼。

孔子后来由一个“民办老师”被推上神坛,全国各地建孔庙祭祀,世人无论贤与不肖,一律磕头跪拜。但据说惟有颜姓人可不下跪,一是因为孔子是颜家的外甥,没有舅公跪外甥的道理。二是因为这外甥说了一句不得体的话,惹恼了舅家人。

孔子说了句什么话呢?孔子说:“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说小人难养,倒也没什么。我把小女嫁给你,为你生儿子,你还说什么难养,能不恼火么?

当然,孔子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否气头话,是否有特殊语言环境,是否被误解,另作别论。

最浪漫的向往

吉阳世第祠,位于永阳镇菏蒲村,为曾氏祠。硬山式扁砖到顶,蓝灰割线外墙,三节马头墙,三开门。祠前为廓廊,四柱抬梁,上饰阙楼,斗拱顶盖钩瓦,挂“万户府”竖匾。正堂题额“一贯堂”。有楹联“南北宗传归一贯,古今圣学第三家”、“庙礼一篇曾子问,弦歌几阙武陵春”。

“一贯”,出自孔子与弟子曾参的对话。曾参,字子舆,鲁国人。孔子说:“参啊,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孔老师这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所谓道,其实就是忠恕罢了。”

曾氏于明嘉靖年间由朝廷下旨在全国统修曾氏总谱,并按孔孟二姓的排定辈次,这也就是“一贯”的又一来由。

再说“古今圣学第三家”。曾参是著名的儒家领军人物。孔子死后,围绕谁是正统的孔门传人,曾参与有若(另一弟子)互相争夺,最后曾参占据了至高点,因而既有“孔颜”并联之说,也有“孔曾”并联之说。《论语》里,被尊称为“子”的只有三人,依次为:孔子,有子,曾子。所以曾参被族人称为古今圣学“第三家”。

“庙礼一篇曾子问”,指的是在孔子身后,学者们编辑了一部《礼记》,成为儒家经典之一。《礼记》里有一个重要篇章《曾子问》,是假托孔子与曾参关于“礼”的对话记录。

“弦歌几阙武城春”,就得费心解释了。孔子教导学生:施政的最佳境界就是“礼乐治国”。有个叫子游的学生毕业后,到一个叫“武城”的地方担任县长。有一次,孔子师徒一行流浪经过武城,听见城里老百姓们鼓弦唱歌(多么安居乐业啊!),孔子莞尔而笑地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好像是“这么一个小县城,还用得着我的优秀学生以我科学的指导思想去治理么?”同学们听后很惊讶不解。随即孔子也意识到了自己这番言语的失误,马上纠正说:“同学们,我刚才的话只是开玩笑呢。”这副楹联其实是再次说明曾参在弘扬“礼学”上的重要地位。

有关曾参的名言很多,比如“吾日三省吾身”(登龙乡安溪村的曾氏祠堂的“三省堂”即源于此)、“慎终追远,民德归厚”、“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等等。

曾参的父亲曾点,字皙。他们父子俩都是孔子的门生。有一次孔子师徒一起边奏乐边谈个人志趣。轮到曾点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我的愿景是能在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我的愿景和你的是一样啊!”成为《论语》里千百年来最为经典的浪漫向往。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学士第,位于敦厚镇南街村,为赵氏宗祠。南街赵氏在南宋末年出了一个著名文学家赵文,曾为文天祥开府南剑(今福建南平市)时幕僚。兵败后遁归乡里,以教书为生。文天祥被俘、被杀,赵文写下了许多感情至深的纪念诗文。

赵氏有个祖先叫赵普。赵普原来只是北周时期赵匡胤手下的一个小推官,行伍出身,没读几年书,也就没什么文化,但为人稳重,累官至宋朝开国宰相。赵普也知道自己没文化的缺陷,因而也想读点书来弥补。每天从办公室回来,就从书箱里取出一部书来看,看一阵又放进书箱里,锁住。家人只知他就读一部书,也不知是什么治国的“葵花宝典”。但终于还是有人打听到这部书其实就是普通的《论语》而已,而且还是节本的微缩版。于是就对宋太宗建议说:“赵普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论语》而已,当宰相不合适。”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但若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也是不相信的。”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便装作随意问道:“有人说你只读《论语》一本书,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我所知道的知识,确实不超出《论语》。过去我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我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发现果然唯《论语》,而已。

责任编辑:王志峰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