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行走木口村
2015-12-01 14:28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文/冰浪图/华丽转身

木口村,吉水县白沙镇的一个风景优美的自然村。村子四周群山簇拥,乌江河绕村而过流入赣江。1930年11月21日的那天,一位身材修长、头发飘逸、眼神坚毅的红军领袖路过这里,与当地村民席地而坐,亲切交谈,留下了一篇《木口调查》的千余字短文后,小村载入了红色苏区的史册,渐渐闻名于世。

走进木口村,村口有一块几十个平方米大小的晒坪,晒坪上屹立着三棵枝叶茂盛、根系硕大的古樟。古樟下有一块新建不久的彩色石碑,石碑的一面镌刻了“木口村”三个金色大字,另一面刻录着毛泽东当年留下的《木口村调查》。

屹立在村口的三棵相拥的古樟树,有近千年的树龄了。最大的那棵古樟,树围达三十多米,需五、六个成年人牵手,才能合围大树。遮天蔽日、气势雄伟的三棵古樟树,犹如三位历史老人聚集一起,回忆历史变迁,感悟沧海桑田。村里耋耄老人说:古樟是小村的风水树,百年以上的树木都有灵气。当年的毛泽东主席就是在古樟下的戏台子上,召集村民,席地而坐,了解木口村的农村土地革命情况。

《木口村调查》开篇点题,说明了这次调查的时间、背景、人员、目的和结论:

“一九三〇年十一月十八日,红军放弃吉安。十九日我和古柏、谢唯俊二同志从吉安往永丰属之藤田,会合红军主力。二十一日经水南到白沙,在木口村吃午饭,调查了村政府委员的成份及本村所杀反动分子的成份。在这个调查中证明,中农在平分土地中不但无所失而且有所得,富农小地主则在农民的激烈斗争中便要走到反革命阵营中去的……”文中可以看到了毛泽东同志勤于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也深刻地理解了毛泽东正确思想的根本来源。

读完领袖的历史名篇,心情久久不能平息。这篇写于三十年代的调研文章,篇幅仅有一千五百多字,语言朴实、简洁,数据翔实、细致,思考的问题意义重大,为苏区的土地革命、阶级斗争方向指明了方向。八十多年过去了,文章给了后人深刻的启发,对于如何抓好党的农村政权建设,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查资料得知,江西苏区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吉水县一共写过三篇农村调查报告,除了《木口调查》外,前两篇分别是《东塘调查》、《大桥调查》。在农村调查中,毛泽东十分关注农村土地分配政策、农民经济来源和生活状况,关注政权建设和镇反政策的情况。这些农村调查,奠定了毛泽东同志关于苏区政权建设的正确思想,赢得了广大农民对共产党政权的真心拥护。

读完石碑上的文章,我们在村里继续行走。

许多老屋早已没人居住,却依旧保存完好。在这些老屋的墙面上,我们发现了许多苏区斗争时期留下的红军标语:“白军兄弟都是工农兄弟,不要替军阀杀工农!”“红军队伍不打骂士兵,不虐待俘虏!”“穷人不打穷人,士兵不打士兵!”……这些通俗易懂的红色的标语经历了八十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清晰可见,真是十分可贵的红色遗迹,给绿色资源丰富的木口村增添了一道最为靓丽的红色风景,也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

凝视古屋墙上的红军标语,我仿佛目睹苏区时期木口村热闹的扩红场景: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布衣军装,背着长枪、大刀的红军战士浩浩荡荡开进村子,朴实木口村民没有象过去一样纷纷逃离、躲避,而是杀猪宰牛,摆酒设宴欢迎子弟兵的到来;樟树下,镇压反动分子,群情愤慨,义愤填膺,欢呼声、口号声响彻云霄;小村口,母送子,妻送郎,村民依依不舍地送亲人当红军……

凝视着风雨中渐渐褪色的红军标语,我思索着更为深刻的道理:在艰难的岁月里,红军之所以能够生存并不断壮大的原因所在,关键在于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于红军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生活作风,在于红军优待俘虏,化敌为友的英明政策。红军的阶级基础、政治性质、部队纪律与官兵作风最终转化为一股强大革命力量,消灭了蒋家王朝的几百万大军,夺取了国家政权。

忆昨抚今,感慨万分。这是一个关系到新时期如何加强农村党建的大课题,值得每一名共产党员、每一名国家干部思索。由此,也深刻领会到当前党中央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

彭家祠,两根石柱擎起的古老祠堂,祠堂有三扇门,一扇大门,两扇偏门。大门的两端,蹲有两座朱砂石雕刻的狮子,这是苏区时期木口村的村政府所在地,也是毛泽东和古柏、谢唯俊等人在木口调查吃午饭的地点。祠堂内一进两厅,显得简陋与空旷。两厅连接间有个天井,地上有个水池。天晴时,阳光通过祠堂的天井照入,祠堂内光线明亮、通透。雨天时,雨水落入水池,祠堂内空气清新、湿润。厅堂的上席是奉供彭家灵牌的香桌,村里大小喜事都在这里操办,借以告慰祖先。

在封建社会,“有村必有祠”,祠堂遍布南方的乡村每一个村落。祠堂建筑的大小代表着当地某个姓氏的家族势力的大小。族长由村里的长老担任,是族权的象征,是祠堂的主宰。苏区革命时期,神权、族权都被打倒,苏区各地的祠堂有的成了苏维埃政府的办公场所,有的成红军队伍的宿营地,有的成了镇压反革命分子的审判厅。改革开放后,各地的祠堂都修葺一新,成为村民红白喜事的场地,成为活跃农村文艺表演的舞台,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苏区木口村村政府所在地—— —彭家祠,还成了县里红色文化的一个景点。

村东面的江边风景十分优美。青山下流淌一条碧绿丰盈的江水,有鱼船在江面上悠悠穿行。靠村子的江边是一片苍翠的修竹林。进入竹林的深处,见竹子根根一般粗细,一样长短,好像一群豆蔻年华的亲姐妹,亭亭玉立,修长俊美。竹根处,破土而出的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头上戴着一顶顶缀有黄色穗子的帽子,就像一伙稚气十足的少年,朝气蓬勃,昂扬挺拔。站在竹林中,眺望乌江对岸,一大片古藤萦绕的樟林,象一幅云雾遮掩的天然画屏。满目的绿意,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倏地,对岸山里的林木深处传来几声布谷鸟音,清脆悦耳,委婉动听,仿佛将我们引入仙境,滋生出一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心情。

拜读领袖名文、游览山村美景、品赏农家美食,一切都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责任编辑:王志峰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