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古村> >正文
樟枧古村
2015-12-01 14:31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文/龙抗病

樟枧村地处赣西边境、罗霄山脉中段,永新县石桥镇境内。樟枧村始于宋朝,是由刘姓聚族而居形成的古村落,开基迄今已历千年。全村呈四方形,村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南依义山,西靠长岭,坐南朝北,交通便利。著名风景区碧波崖、天然屏障义山的两条水系平行流经村庄,汇入禾水河。千年的古银杏、古黄檀、古柏树相得益彰,交相辉映,衬托出环境的优美和村庄的古老与原始。

村庄起源

相传汉定天下后,经文惠两帝后,其孙刘发封邑长沙,为长沙定王。后子苍推恩分封江西安成(今安福)称安成思候,递至三代,即宣帝五凤年间,爵位因故废除。

此后子孙为平民,定居荆山。传至德宣公,为鄂北县令,时值五代乱争,赵匡胤以北周藩镇使实行兵变,黄袍加身,统兵征战,过德宣公居住地时,恰值德宣公以官场腐败,辞去公职,留居家中。不久,盗匪猖獗,民无宁日,德宣公因公正不阿,深孚众望,被地方人推为民团首领保境安民。

赵匡胤领兵过德宣公居住地时,知其为人公正刚直,深得民心,遂罗致麾下,从征转战,劳绩卓著,殆赵匡胤登位,论功行赏,封爵为宋开国男,任尚书。德宣公有三子,为程、秩、税。程荫补吉州推官,为水部荆山祖。(秩仕供备库副使,子孙散居山角南圈诸处。税仕大常寺丞,驸马都尉,丛桂始祖。)传至十世孙,彦孙公携子贵清由安成(安福)迁居永新环浒(今石桥村)。

贵清公幼承家学,精湛舆,爱垂钓。一日,见二里许有两河六水归一,潭深水洄,古樟绕举,虫豸遍野的白茅洲。此地平坦且开阔,势高自南向北微倾,山环水绕,山清水秀。公断定此处是宜于生息的风水宝地,便将此地告一德高望重的老翁。老翁说:“虫豸好对付,唯五位潭神作祟棘手。”贵清公遂立志求师降伏五神,得道后,丢一草席置于江面仰卧其上,由鱼虾推波助澜逆流而上。

五神不知,作法时,便被贵清公擒获。公惜其久居此江,将其建庙安置。五神降伏后,公选两江中心盆地为址,毅然乔迁。为别于荒僻沉寂之忌讳,遂以洲中古樟和枧水枧盒为号,取名“樟枧”。

人文历史

至明朝时,樟枧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景泰元年,刘敷由叔刘善(南京工部屯田郎中)抚育后中进士。刘敷“才优练达,品度宏深”,在任福建左布政使期间,“驱倭寇、平苗乱,巡抚两浙、江汉同春”,后赐封右度御史三世二品。1479年,孝宗又钦封一品散官“驰驿还乡”。敷归故里,建刘氏家庙,修家谱,建堤桥,砌井栽树,至今尚存。嘉靖二十三世孙,刘孔愚任祁门知县时,著有《衡汀集》名扬千古,被编入中学课本。明、清时期,樟枧有351人在朝任职。在崇尚“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举人和进士衣锦还乡时,都大兴土木、装点门庭,光宗耀祖,既丰富了村庄的古色古韵,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人文资源。

“五古”同村

樟枧村古井、古祠堂、古桥、古建筑群、古树特别多。

呈三角形分布于村落的青慧、思亲、报恩三口古井,井内壁均由桐油石灰砖砌而成。青慧井,建于明洪武23年,口径0.9米,深3米,相传刘氏祖先凌晨见泉水塘边有一股青气直冲云霄,知是祥瑞之气,便在此挖井,取名青慧井。思亲井,建于1455年,口径1米,深3.5米,传说刘敷侄子刘策父亲早逝,母执妇道,奉姑祀先恤,睦族乡邻,立家教子,于正德十四年秋寿终正寝,享年八十有四。刘策闻讣归奔,居丧期间,深感母亲教育之恩,伯父倾心护爱之情,特命先父遗迹水井为思亲井。另一口是建于1506年的报恩井,口径0.88米,深3米,井水清澈,据传先祖刘振家境贫穷,族邻怜惜捐资培养成才,回归故里,见族邻离青慧井、思亲井较远,遂捐资建井报族邻 恩情,后人将该井取名报恩井。

村落中有明清古祠堂8栋(其中改建5栋),现存3栋,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明代、重修于清末的刘氏家庙,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古建筑群一处,6栋房屋完好无损。这些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2009年被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2012年被列为江西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称号。

刘氏家庙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1933年,湘赣省军区被服厂和湘赣军区医院的办公地址。

青华宫,也叫申帝庙,建于明弘治年间,即刘敷告老还乡时,为纪念战死沙场的一员爱将而建。以前每逢农历七月二十四日,刘氏家族必将请戏班子演戏七八天,并将宫内的申帝神像移至刘氏家庙大祠堂内看戏。有一年,戏班子难请到,族领正为此事担忧,申帝神像却显灵,化装成一老翁到外地请来了戏班子。戏班子到村后,族领又惊又喜,忙问班头谁请来的。班头说:“是一申老翁请他们来的。”族领与众人忙前往青华宫一看,果见申帝神像两靴泥土,龙袍满身灰尘。此后大家对申帝神像更加崇拜。

村中有古桥两座,其中青龙桥位于村北,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重修于清朝道光年间,桥长36米,宽3.3米,高6米,是永新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传,在建该桥时,第二个桥墩始终挖不到底,工程无法进展。这时,该村有位在峨嵋山修道的高僧同平,得知此事赶回村里,将一部经书放至桥墩之下,桥遂即建成,所放经书的桥拱处,每年夏天却无蚊蝇出入,人们常在桥墩处纳凉聊天。

另一座叫清源桥,始建于1446年,砖石结构,桥长10米,桥拱3.6米,宽2米。传说刘善、刘敷回家探亲期间,见河面原有的木桥腐朽损坏,便捐资兴建一座砖石结构的桥,取名清源桥。桥因年久失修,被旁边的古樟古柏树根渗透,使桥面炸裂,于2004年补修。

村落中的古建筑群,是清末的“村中村”,属院落格式,总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由6栋民居组成,并砌有围墙,民居之间有鹅卵石巷道,均为青砖灰瓦,下墙角大多用青砖砌成“人”字形,檐宇、墙头、门楣、窗栏等处雕刻精致。另外,村中还有“郎中第”、“大夫第”等多处别具一格的明清建筑,屋前屋内的香桌、栋梁均雕有花卉、虫鸟、人物等图案,非常精致。

樟枧的古树多且又大,仅被林业部门保护的樟树就有30多棵。千年银杏树,枝繁叶茂,高20余米,树冠犹如一把巨伞,遮天蔽日,荫护三四户人家,树杆3个人也难围住,每年开花结果,给村庄增色添彩。

特色文化

锣鼓是樟枧的特色文化。相传刘敷任湖广按察使,其母病逝,丁艰回家守制期间,将其在天顺八年任贵州按察使的西南锣鼓花样传到村里,并结合本地锣鼓的打法,创造了一套舞龙灯、迎送嫁娶的锣鼓套路和表演方式,得到十里八乡赞誉,流传至今。曾有“樟枧锣鼓,环浒屋;拿陂拿头姑娘多,夏阳垅里好糯谷”的当地谚语,高度概括了樟枧锣鼓的精湛套路和表现手法。

樟枧锣鼓不仅套路多,且花样新颖,可欢快激昂,也可低沉回转,听着锣鼓声,就知道村里在办什么事。如今,村里组建的农民剧团,配以大中小鼓、腰鼓、唢呐等,使樟枧锣鼓各种套路得以升华,堪称一绝。

红色文化

1934年,肖克同志带领红六军团转战湘赣两地,在攻打金华山前夕,毛泽东、朱德同志曾在刘氏家庙部署作战方案,之后肖克同志率领红六军团在金华山击溃彭位仁十六师的大举进攻。直到现在,刘氏家庙的前厅右下方墙壁上还保留着一首80年前的红色歌谣,共有5个音符,6个小段,内容为:“归队去,归队去,快快归队去,家中一切莫思虑。小妹妹帮助你,做事耕田地,老父母有疾病,小妹妹来服侍,一切苦难都可解决,望你勇敢向前,去杀敌,归队去……”歌谣左下角有一身着军服持枪的士兵漫画,旁边写有“归队去,坚决消灭湖南敌人”的口号,落款为“军医补充营列宁室制”,时间为1934年9月13日。家庙前栋还立有明朝弘治年间的两块石碑,楼上还有红军写的红色标语。

责任编辑:王志峰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