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纵谈庐陵> >正文
[第八章] 古镇名窑—千年古镇永和及吉州窑风采(5)
2015-11-30 15:29 来源: 吉安新闻网

七、人文荟萃

因陶瓷业兴盛而繁荣的永和,在唐宋数百年间,是江南的一大名镇。云集的商贾、来往的文人,带来了各方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信息;活跃的经济,奠定了文明发展的基础,使这里名人辈出,名胜遍地,集中展现了庐陵文化的风采。

民族英雄文天祥与永和有密切的关系。文天祥的先祖文卿从永新县迁往永和,辟凤冈石窟居之,村名为文家庄。卿曾任吉州刺史,任满致仕居石窟。他的儿子文蒙,轻财重义,口碑很好。文蒙的儿子炳然,是宋绍兴年间的庐陵博学之士,一生热心教育,在富田开馆授徒,爱富田山水明秀,就把家迁往那里,成为富田文氏的始祖。文天祥的父亲,是炳然的曾孙。因此,永和是文天祥的祖居之地。青少年时的文天祥常到永和石窟文家庄探亲拜祖,也常去吉州窑游玩,于是,有了许多神奇的传说,如“烧龙烧凤”、“滚龙坪”的故事等。他的夫人欧阳氏,也是永和人。文天祥起兵勤王,吉州窑的工匠踊跃参加义军,有的说是三千多名,有的说是五六千名,不管多少,肯定是义兵的骨干力量。石窟文家村里有土井一口,像一个酒坛,下面大上面小,水花喷涌,层层叠叠,人们称作堆花井,据说用此水酿酒,分外香醇。说是文天祥考状元前,喝了堆花井酿的酒以壮行色,终于大魁天下。又说是文天祥人朝为官,告别家乡时,乡亲以堆花酒送行。朝中的御宴上,君臣共饮庐陵堆花酒,皇上赞道:“玉液冰清堆花香”。侍臣便命庐陵每年将堆花酒进贡。于是,堆花贡酒享誉天下。吉安人挖掘开发这一传统资源,使堆花贡酒成为畅销市场的“文化名酒”。民间还流传神话般的传说:文天祥就义后,堆花井水枯竭;元朝灭亡,泉水又复涌。这只不过是自然现象的巧合。可是,忠义节烈,确是永和人崇尚的传统。

北宋末年著名的抗金英雄欧阳珣是永和人。在北宋王朝面临金国的侵袭而屈膝妥协同意割让四州之地之时,他挺身而出,联合九位朋友上书极力反对。权奸们借刀杀人,派欧阳珣代表朝廷去办割让深州之事。他到了深州,舍身抗旨,叫深州军民守城抗敌,金人把他押往燕山用油脂烧死。他奉使割地,宁违皇命,城存身死,功在社稷。家乡人民十分敬重这位英雄,建了一座“监丞祠”纪念他。明代吉水状元罗洪先写了首《题欧阳监丞祠》诗颂之:“使丞出塞无归日,古镇新祠多烈风。尺寸地皆先世有,存亡身与列城同。亦知此虏重来急,且表南来一介雄。生气九京那可作,乱蝉高树夕阳中。”欧阳珣播下忠义的种子,在永和沃土里扎了根。

南宋历经四朝的名相周必大,是永和杰出的代表。他出生于北宋灭亡那年,年青时盼望北伐雪耻,建功立业,以身报国。入朝历任参知政事、右丞相、左丞相,为国富民强作了不懈的努力,是南宋中期享有盛名的丞相。他又是“源深流洪,九流七略,靡不究通”的大学者,诗文雄浑博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他的道德文章,成为庐陵人的楷模。他十分喜爱家乡永和莲池街的祖居。退休后,他居于庐陵县城,常回老家“种莲以自娱”,诗有“郊居三池皆种莲”之句。他十分热爱家乡的山水,在《留题文氏双秀亭》诗中描述道:“身在江湖欲看山,山行还忆弄潺谖,谁知里许双秀绝,碧玉青螺一望间。”写的是站在永和双秀亭台上所欣赏到的赣江及青原山、螺山的美景。

宋代称作江西三大书院之一的白鹭洲书院的山长欧阳守道,是庐陵著名的教育家,培育了文天祥、刘辰翁等一大批庐陵英杰。他对家乡永和的教育十分重视,他撰写了《欧阳监丞祠堂记》,大力宣扬欧阳珣把国家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思想,“当其慷慨城下痛哭以勉守者,但见有吾心,不见有使命也。此时宰之命,非君父之命;此君父之命,非宗庙社稷之命也。臣受命于君,君受命于宗庙社稷。”欧阳守道注重高尚人格精神的培养,在永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贸繁荣的永和镇,不仅是采购陶瓷的胜地,还是游玩休闲的好去处。据《东昌志》载,唐宋时永和有名胜古迹63处,较有名气的称“东昌十五景”,景点星罗棋布。仅亭台楼阁就有申明亭、揽胜亭、双秀亭、揽翠亭、秋月寒江亭、通仙阁等;满足人们精神寄托需求的佛、道庙观就有本觉寺、宝寿寺、慧灯寺、智度寺、清都观等。

凡路过庐陵的文人雅士,都愿在永和镇驻足,访古探胜,有的还留下墨宝。宋代的文化名人杨万里、胡铨、刘辰翁,明代的王阳明、解缙等,都写过描述永和风物的诗文。传诵最广的是苏东坡的故事。苏东坡被贬往海南岛,几年后被朝廷召回,人江西顺赣江而下,早闻吉州窑盛名,便上船在永和玩了段时间。在泰和任县令的大诗人黄庭坚闻讯前来。据说他俩从丹沙渡登岸,刚人街市,苏东坡不小心走偏了陷进泥沼,连鞋子也粘脱了。他笑道,此处土真粘,掘井便有水。人们在此开了一口井,就叫“东坡井”。在游览建于唐代的清都观时,苏东坡见到一姓谢的道士,一问,竟与自己同岁(66岁),道士鹤发童颜,屡受挫折的苏东坡却老态龙钟。苏东坡心怀感慨写了首诗送给谢道士,并应道士之求题了“清都观”匾。在幽雅的清都观前,苏、黄这两位当时名震天下的大学者、大诗人、书法家,探讨交流学问,研究经典,后人便在此处建了“苏黄讲经台”以记其胜。前面有一个池塘,苏黄二人童心不老,向水中掷铜钱戏玩,后来,满池竟生出一种叶如金钱的萍草,人们就叫“金钱池”。

这些雅俗共赏的名胜,大多随吉州窑的衰败而被风雨、战火侵袭毁坏,留下的只是遗址和史册上的记载。现仅唐代的建筑物本觉寺塔还高高耸立,用陶瓷碎块竖立铺就的古街旧巷残道留存数处,清都观经修复而存,加上延绵起伏的24座吉州窑遗址山包,顽强地保留着昔日的一丝威仪和一线风光。人造的景观易消逝,而永和这块沃土仍是春华秋实,周而复始。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基因,不会永远沉寂,更不会消褪殆尽,仍在代代永和人的血脉中流淌、流传,描绘出更壮丽的生命画卷。

责任编辑:王志峰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