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纵谈庐陵> >正文
[第二章] 交融融汇—庐陵文化的兼容与开放(5)
2015-11-30 15:29 来源: 吉安新闻网

五、八面来风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最能体现文化内涵的外在形式。语言作为传接文化的载体和维系文化的纽带,对地域文化形成十分重要。以吉安市区为中心辐射邻县的吉安方言是赣方言的组成部分,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征。一是至今吉安没有一种可以在全区域通用的方言,存在着“方言岛”的现象。古庐陵的中心区域赣江两岸吉泰盆地一带,基本上还可以互通语言,可是永新话、遂川话和永丰、万安等山区的话,其他地方的人很难听懂,更不会说。就是原吉安县范围内,赣江以西的永阳话、万福话,也与赣江以东的富田语相差很大,相互难以交流。要在吉安市所属的县市之间交流语言,只能用普通话了——这倒合符时代要求。这种现象正是文化多源流入的痕迹。庐陵居民的远祖大多从北方迁入,有的是举家迁移,待站稳了脚跟,同族人或亲戚随之而来,形成小村落。他们说的是家乡话,在与外界交往中受到影响,与当地语言逐步融合,年长日久,便形成了与原来家乡话有别的语音。另外,在庐陵任州、县官的,大多是外籍人,卸任后便居住下来,不回家乡,代代繁延,语音有别于其他家族,形成了“方言岛”。

吉安方言之中,就遗留下了不少古代口语,可见多方文化交流的旧迹。如“去学校”一语,吉安人只说“去学堂”或“去书院”,就是唐宋大兴“书院”,清代改书院为“学堂”之词的遗留。吉安人把躺倒后肚皮朝天的姿势称作“稍天”,这是元、明之际北方的常用语。“作兴”一词,古有抬举欣赏之意,吉安方言保留了,如“你有本事,我就不作兴你”。

二是吉安方言融汇了多方的语言因素,兼收并蓄,这正是文化交流的结果。与北方方言相同的词很多,无需例举。与湖南方言相同的词,有脑壳、天光、鸡公、叫花子、打平伙等;与湖北方言相同的词,有劳慰、发市(首次)、撇脱(爽快)、飘轻(很轻)等;与江浙一带的吴方言相同的词,有毛豆、火钳、领褂、结棍、吃价、拆烂污(捣乱)等;与客家方言相同的词,有走水、坐庄、后生、墨乌等。这些词虽在邻近吉安市区的地方发音有差别,但词意是相同的。又据方言专家们的研究发现,吉安方言语言结构非常简单而有系统,声韵调都是如此,而且大多无入声,外地人容易听懂。专家们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古庐陵是文化贤士俊才集中之地,南来北往,络绎不绝,从而在频繁的文化交流中磨平了方言的棱角。

除前文所述的中原儒学正统思想输入外,庐陵文化的其他方面,也是交流融汇的。七祖行思禅师,从岭南韶州带入了六祖慧能倡导的“顿悟成佛”之说,创立了青原派,大大推进了佛教的中国化。道教由龙虎山传入,在庐陵泛滥开来,玉笥山、武功山成为道教名山。流行于庐陵民间的灯彩,种类很多,不少是从赣南、赣北传入的。民俗色彩很浓的婚丧仪式,可见吴楚湘民俗的影子。生产技艺更是多方面进行交流。饮食则融入了客家、川湘的习俗。陶器的制作技艺,如吉州窑的陶器生产明显吸纳了当时北方汝窑、钧窑、南方龙窑、越窑的技艺,提高了工艺水平和质量。难能可贵的是,庐陵人对各方文化的传入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扬长避短,因地制宜予以改造创新,形成了区域特色。

(作者:李梦星)

责任编辑:王志峰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