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城乡“大变脸”
吉安在“十二五”期间城乡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如果用翻天覆地这个成语来表述情绪有点过于刚猛的话,那么“大变脸”应是比较适合的柔性词汇。

□罗朝晖

吉安在“十二五”期间城乡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如果用翻天覆地这个成语来表述情绪有点过于刚猛的话,那么“大变脸”应是比较适合的柔性词汇。都说熟悉的地方没风景,但其实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合不合脚最知道的莫过于穿鞋的人。

作为吉安市民,身处城镇的,对城市面貌变化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字:绿。绿色增多了,大大小小的绿树遍布大街小巷,面积不一的绿草坪散落在城市的东南西北、各个角落。绿其实就是评判城市面貌的一个门槛,城市绿化率高,说明城市的路、楼、大结构都正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在延伸、发展。这背后的逻辑正如“谁会在烂泥塘边铺设一块精致的绿草坪呢”。

徜徉城区,以往扎人眼的棚户区都销声匿迹了,连市中心城区马铺前社区那块被坊间称“吉安史上第一难”的棚户区都被顺利改造了,人性化的城市拆迁理念凸显无遗,改造扮靓城市的决心和能力一望而知。绿现乱去,其背后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诸多方面的海量工作。正是对这些海量工作的条分缕析、精雕细琢才造就了如今的“文化庐陵、山水吉安”。

在吉安的乡村,变化最直观也最吸引眼球和惹人思考的一个现象就是,村子里有健身器材的村头小广场上,村民们的广场舞跳得热火朝天其乐融融。翩翩起舞的扇子挥洒的不仅是幸福,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无量功德。镇村联动、八不八多、清洁工程、富民产业,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是为政的决心和情怀。没有对上述每项工作数年如一日的坚持,散漫成性的乡村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变化。

五年的城市乡村面貌大变脸,让吉安人对自己的家园越来越有归属感,越来越有自信心,这正是一个地方软实力的最佳体现,堪比黄金。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