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吉安县“四个一”产业扶贫之园区务工篇
来源: 吉安新闻网 2015-05-26 17:26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吉安县油田镇桥边村的李美香参加培训后就到园区企业联创电声公司办在油田镇的分厂上班,每月2600元工资,还可以天天回家照顾家里老小。李美香的父母残疾,家中还有年近八旬的爷爷奶奶和年幼的弟妹。过去几年,为了照顾家人,她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驻村挂点帮扶单位干部了解情况后,为她介绍了这份家门口就业的工作,成为当地推行“一户一人进园区务工”扶贫政策的受惠者。

近几年来,在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吉安县工业园区建设风生水起,大批企业在吉安高新区和井开区落户,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劳动力。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脱贫致富紧密联系起来,实施“一户一人进园区务工”工程,帮助贫困农户每户至少有一人进工业园上班,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目标,成为吉安县新形势下精准扶贫的新探索。目前,全县除在井开区、县外打工的劳动力,光吉安高新区的就业人员就达3.3万人,其中贫困群众8200人。

摸清家底,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吉安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怎样让高素质劳动力留在家乡就业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各个企业之间的必答题。该县结合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开展劳动力资源摸底调查,县人力资源市场和劳务中介组织动态搜集发布园区企业用工信息。实施“欢乐春节家乡行”、“再就业援助月”、“企业送岗位下乡”、“扶贫济困”工程等主题活动,县招工办、职介所和扶贫挂点单位积极组织下乡巡回招聘会、县城广场大型招聘会,积极宣传“就业创业在家乡”,营造浓厚的招工氛围。各招工责任单位特别是乡镇政府,走访慰问农村困难人员,引导劝留他们就近就业。通过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群发短信、发放传单、报纸刊登、电视播放、网络点击、专车广播等方式,大力宣传高新区企业用工信息。

扶贫先扶智,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吉安县把智力扶贫作为治本工程,统筹培训资源,精心组织好“雨露计划”、“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到人,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重点围绕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定单、定向、定点培训,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2014年,全县完成1000人次的国培计划、4000人次的远程培训,开展“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1500人次,经过培训的贫困户劳动力九成以上进企业务工。对贫困户子女就读南昌女职、华忆职教集团等中职技校,该县给予每人3000元补贴。创新职业教育模式,组建华忆教育集团,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推行“订单教育”、“工学结合”模式,既解决贫困学生职业缺技能问题,又破解了企业技术用工难题。该县农村贫困家庭的王文峰和刘嗣龙从华忆电子工业学校数控模具专业毕业后进入吉安高新区的博硕科技公司任技术员,月工资超过4000元,带动全家脱贫过上了全新的生活。

吉安县按照“城乡统筹、工农互补、产城融合”的总体思路,不断改善园区务工环境,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把库区移民、深山移民和避灾移民尽量安置在工业园区附近,方便贫困群众就业。移民搬迁工作开展以来,共搬迁4444户19471人,仅去年就完成移民搬迁203户865人。县财政每年补贴360万元,开通城郊7个乡镇至工业园区的公交直通车,对边远乡镇贫困群众进园务工实行乘车2元优惠票价,开辟了一条从贫困山区到工业园区的就业绿色通道,让园区务工人员“早出晚归”,做到工作家庭两不误。协讯电子2005年12月正式签约落户于县工业园区后,该县就把帮助招工作为最大的优惠政策加以落实,2014年帮助协讯电子完成招工2819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853人,人均月工资收入达到2500元。在用工需求得到有力保障后,协讯电子也得到了迅速发展。2012年上缴税金8600万元,2013年上缴税金1.5亿元,2014年上缴税金1.93亿元。

文/周金平

(原载2015年5月26日《井冈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