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善的幸福之歌——探访新时代的井冈山精神之三
来源: 经济日报 2012-09-14 15:20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郭存举、赖永峰

“有女不嫁尚书郎,半夜三更叫天光,一日三餐菜汤粥,两脚泥巴带上床。”这是10年前流传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永和镇尚书村的顺口溜。10年过去了,地处革命老区的尚书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在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记者来到尚书村。

9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村里的养鸡户丁来发的家。鸡舍里,5000只生长了59天的小鸡正争相啄食,丁来发笑逐颜开地看着眼前的场景说,“以前外出打工,每年赚的钱不到1万元。党的惠农政策吸引我返乡务农,现在家里建了两个鸡舍,能同时养1万只鸡,每年净赚10多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说起尚书村这10年的变化,丁来发感触更深。他说,村民致富与党和政府强有力的帮扶政策密不可分。2002年,尚书村被列为江西省扶贫开发重点村和省级科普示范村。在“一村一品”工程的召唤下,村民各显其能,艰苦奋斗,很快确定了养殖这一致富项目。政府还引来一家禽畜公司,为村民提供禽苗、饲料、药品、技术指导、收购等一条龙服务。

发展养殖业需要资金,建一个容纳5000只鸡的鸡舍,约需四五万元。为减轻农户的经济压力,地方财政划拨出数百万元专款,作为农民贷款担保,政府也通过现金直补等方式惠民,每建一个鸡舍可获1万元补贴。

尚书村党支部书记王昭东介绍说,“10年前村里人均年收入只有780元,现在已突破7300元。如今的尚书村,共建有鸡舍15000平方米,养鸡户已达36户,还有20多个养鸭户和10多个养猪户,蔬菜种植面积也达350亩。村民富起来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变化更大,10年前汽车开不进村里,如今通村水泥公路直达镇上,村民去办事只需10分钟。”村里流传的那段顺口溜也换了新词:“堡垒坚固战力强,尚书旧貌换新颜,汽车开到家门口,女友到家不想娘。”

革命老区的发展,根本目的是要切实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让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惠及更多群众。尚书村的致富之路只是吉安农村近10年民生改善的一个缩影。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井冈山革命老区,各村普遍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不少地方还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促进农民增收。2000年至2010年,吉安市5个重点扶贫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33元提高到3500多元。

吉安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形成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不断提高的收入增长格局。市民政局局长黄小春说,“地方经济发展从唯GDP是从转变为注重保障民生,实现这一转变的意义之大,怎么估量也不为过。”

思路决定出路。“敢闯新路”的新时代井冈山精神,时时激励着老区人民。“当农民,就当新时代的农民!”井冈山市金葡萄有限公司总经理晏菁说,2008年,她和丈夫返乡创业,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夫妻俩创办的金葡萄公司现已发展为江西省级龙头企业,和沃尔玛等大超市签订了农超对接合作协议,产品销售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老区农家生活蒸蒸日上,城区建设也日新月异。吉安市曾经家住仓口棚户区的黄巧英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古稀之年还能搬进崭新的居民楼。仓口棚户区是吉安中心城区最老的危房区,也是困难群众最多的聚居区。为了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吉安市政府今年有条不紊地展开了棚户区改造工程,黄巧英不仅住进了140平方米的安置房,还将拿到4万多元的现金补贴。

作为革命老区,吉安市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走在了江西省前列。9月10日,记者走进低保户章惠云的家,明亮整洁的客厅里,章惠云脸上写满了笑意,“以前住的房子不到10平方米,又潮又挤,感谢党和政府,真是今非昔比了。”去年,他搬进44平方米的廉租房,租金每月60元。据了解,吉安市最近5年共投入46.28亿元,建设保障性安居房6.1万套,共惠及28万多人。

对吉安市民来说,“路不平,灯不明”的旧貌已一去不复返。近两年来,吉安市每年投资2000余万元,对老住宅区进行综合改造。65岁的周淑珍说,“我在这里住了整整30年,小区综合改造后面貌焕然一新,党和政府铺平了百姓出行路,也点亮了百姓门前灯!”

近5年来,吉安市财政逐年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已占财政总支出的60%以上,依靠群众的力量,实现了民生工程的初步跨越。当地干部群众纷纷表示,党的十八大将给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一个更加开放、繁荣、秀美、幸福的新吉安必定呈现在世人面前。

(原载2012年9月14日《经济日报》)